袁氏家谱网--

标题: 《绥宁县志》袁姓录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文献3918    时间: 2015-2-4 17:34
标题: 《绥宁县志》袁姓录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 于 2015-2-8 15:26 编辑

《绥宁县志》袁姓录
   (光五郎公后裔)
○参与编修
        廪生:袁通涵  袁文炳
        贡生:袁培
        生员:袁仕华  袁均基  袁文焕  袁钟秀  袁进黉  袁景先  袁通钊
○选举
       进士:袁宝彝  又名袁绣景,袁翰春,字通荣,号锦川。由拔贡中式,同治甲子科,湖南乡试举人。【注: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官授营缮司工部主事】    
        举人:袁龄    由拔贡中式,乾隆巳酉科湖南乡试举人,候选知县改任湘潭县教谕,卒于任。
            
        荐僻:袁必达  (明)由贡生任昭平知县。
        恩贡:袁培    三年候补衢州府训导。
        岁贡:袁暽    (明)仕主簿。
             袁洪    (明)州吏目
             袁必达  (明)昭平知县
             袁仕良   乾隆二十年
             袁溥     乾隆三十四年任安化训导,卒于任。
             袁鳌     乾隆三十五年任黔阳县训导。
             袁樑     乾隆四十二年。
             袁昭     道光三年。
             袁均畇   道光十九年。
             袁鹗     咸丰九年
       例贡:袁景瑛   清朝
             袁景珩   清朝
             袁仕淮   清朝
             袁华国   清朝
功加千把:(清)袁光宏   袁超群
       武职:  (清)袁景璠  例授同知理问州同知事经理衔。
                      袁金樑  例授千总衔。
○封荫
          袁士良  袁溥之父,勅封修职郎;  莫氏  封孺人。
          袁光远  袁鳌之父,貤赠修职郎;  刘氏  赠孺人
          袁子仁  袁龄之父,储赠修职郎;  黄氏  储赠孺人。
  ○人物
          袁光远  乐善好施,寿82岁
          袁仕秀  字五峰,太平里人,安贫好学,拾金不昧。
          袁仁明  太平里人,幼聪敏,明崇祯年间,十四岁食廪饩( 食廪饩: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父 必达,官归,吴逆溃兵,疑其有银,闯屋殺劫,明手毙数人,救父走免,贼群向明厮杀,遂遇害。宜录之,以彰孝勇焉。
          袁鳌   扶兴里岁贡,志洁行端,妻殁不再娶,鰥居四十余年,任黔阳训导,寿八十有二。
          袁仕达  扶兴里庠生,居心宽厚,待人和平。
          袁光武  扶兴里庠生,友爱兄弟,培植后贤,三孙入泮(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一登贤书,曾孙四列庠生,二食廪饩。
          袁子仁  字泽万,举人袁龄之父,义方训子,宽厚待人。
          袁肃仪  扶兴里庠生,研究经书,友爱兄弟。
          袁甲魁  贡生均池之父,品行端洁,培植后贤,卒年八十有二。
          袁通闻  扶一里庠生,十四岁入泮,品学兼优,足以楷模士类,卒年八十有四。
          袁昭     扶二里岁贡生,正直慷慨,卒年七十有二。
  ○孝子
         袁仁明  (同上)
         袁公富   扶兴里子良之子,乾隆五十六年四月,河水暴涨,救父身亡。
                                                 ( 以上摘自清同治版《绥宁县志》)


作者: 袁文献3918    时间: 2015-2-4 18:14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 于 2015-2-8 15:25 编辑

[转]联话·湖南省绥宁进士袁宝彝地名嵌字征对对联分析
贺兼南2009年7月12日
袁宝彝是湖南省绥宁县黄土矿乡袁家村的清代进士,他的地名嵌字征对对联的出句流传已久:“穿蓑衣,上補子,自苦力而來。”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一征联出句的特点。
    穿蓑衣,上补子,自苦力而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很明显,这是用下联征求上联。下联妙在其中“蓑衣”、“苦力”、“补子”同时运用了谐音双关修辞法,而“穿”字为语义双关(一为“越”,二为“披”),从而使全句具有三重含义:
   
    ①“穿越蓑衣塘后再登上这堡子岭,须从苦力冲来。”“蓑衣”、“苦力”、“补子”这三个词分别代表了当时从绥北往绥南的官家驿道南北分段处前后紧密相连(中间另无别的地名)的三个重要地方的地名“蓑衣塘”、“苦力冲”、“堡子岭”,而且苦力冲在中间,由蓑衣塘登堡子岭,途中必经苦力冲。
   
    ②“穿越蓑衣塘后再到达这山路陡险,越往上走越艰难的堡子岭,是苦力坚持才登上来的。”

    ③“穿(披)蓑衣的百姓成为上补(補)子的官员的变化,是苦力争取得来的”。“蓑衣”是古代农民的雨衣,“穿蓑衣”的含意就是“当百姓”。“堡子岭”又写做“鋪子岭”,“堡”就是“鋪”。而“鋪”“補”两字形近、音近。袁氏就巧妙地以谐音方法给“堡子”赋于“補(补)子”的含义。“補(补)子”又叫“补褂”,始于明代盛于清朝,是补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的表示官职品级的徽饰(文官绣鸟,武官绣兽)。衣上缀补子,又称“绱补子”、“上补子”,意思就是“做官”。由“穿蓑衣”到“上补子”,表示身份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要实现这种变化,自然非下“苦力”不可。
    此出句巧妙处在此,难对处也在此。兼南没有能对上的功力。20世纪县人的那次征联活动,所得应征联句也很不理想。
所以, 19世纪留下的这一征联的出句,20世纪无人对上,现在正等候着21世纪的人们创作出比较理想的对句来。
    县内暂时无人对出来,兼南特把它搬上博客,广请海内外行家里手来完成这一任务。
    附带说说关于征联出句中涉及的“堡子岭”的“堡”字的读音。
    “铺子岭”古代又写作“鋪子岭”、“堡子岭”,意为“设有驿站的山岭”,它的另一方向的相邻的地方叫做“哨溪口”,这两个地名都同官哨、驿站有关。不管“铺子岭”这个地名中的第一个字写成“鋪”还是写成“堡”,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读“pù”。对于用作地名的“堡”和“鋪”,古代的字书也一直以与“pù”相应的读音进行标注。如《正字通·土部》:“今边隅有哨堡,堡转音普。”。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人热衷于“长字读一截,宽字读一边”,把本县的古县名“莳竹县”的“莳”读成了“时”,把“哨溪口”附近的“堡子岭”的“堡”和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著名景点“上堡”的“堡” 读成了“保”。

    兼南特为此字的读音在“堡子岭”附近的年老人群中,在“上堡”苗寨的年老人群中进行了反复调查,当地老人全都读“普”而不读“保”。然而,前些时候,“上堡”景点的寨门上方悬挂的牌子上竟然还在“堡”字下边赫然标出拼音文字“BAO”。兼南想,这样标音,会不会误导游人呢?有关部门能不能费神改一改呢。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2-6 11:27
考证非常具体!比较内行!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