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历丰富,生活多彩,可谓是人间疾苦受尽,甜酸苦辣遍尝,过来的路坎坷曲折;他打过枪,拎过锤,握过方向盘,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洋,闯荡半个世界。他学得一身好手艺,为人随和,人缘关系不错,性格耿直,人称他为“传奇老寿星”。
这人名叫袁庆云,今年93岁,家住绍兴市白马畈新坉。
袁庆云祖籍杭州萧山河上镇,父亲是教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英年早逝,母亲亦相继去世。青年时代,日本侵略者在华到处挑衅寻事,强占我国领土。19岁那年,也就是1937年,袁庆云和其他青年一起参军,扛起枪杆,参加“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之后,辗转于上海战场、皖南战场、九江战场、汀北战场。
随着战事扩大,1942年12月,中英签署共同防御滇缅协议,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属英属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中国远征军。袁庆云编入远征军汽车兵团,南下出战缅甸等地,连续打了几次大胜仗。后因一次战役失利,他和几位战友流落到印度孟买。此后,他参加盟军海上运输队来往于英国、加拿大等国家,运送军用物资。在海上漂泊了一段时间后,终于以国际移民身份,暂时安顿在美国。在美国谋生并非易事,他在农场驾驶过拖拉机,当过机械修理工,在餐馆做过厨师、服务员,历经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他渴望返回祖国。他的一个胞兄在台湾,任职发动机制造厂厂长(空军少将衔),闻讯后电召他去台湾安居。但他思乡心切,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1954年7月,时年36岁的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人们都以惊异眼光注视他,公安部门也收缴了他在美工作的所有证件。他在老家已成了家,要养家糊口,经济条件不好,无奈投奔绍兴亲戚。刚遇绍兴铁工厂招技工,条件要求很高。袁庆云给当时的交际处改装了一辆小汽车(也是绍兴车史上第一辆小汽车),凭此技艺被厂方录用了。后来该厂并入绍兴钢铁厂,他又凭技术在绍兴有了安身之所。“十年动乱”,袁庆云被疑是“美国特务”,吃尽了苦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袁庆云的处境有了好转。为了儿子求业,他不得已提前退休。此后的岁月,他的手艺更有了用武之地,人们熟悉他的修车技术,争相聘请他去工作。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徒弟,几年来教会了不少能独立支撑门户修理各种车辆的机修工。
好不容易退休了,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静下心来,写自传体回忆录,记录抗战戎马生涯。目前,他已经写了13万多字,现在还在不断修改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洪春台)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好文共享 |
寻访抗战老兵:历经抗战八年全程的老兵袁鸣玉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01:48 南方都市报 |
8月10日下午,市区建新巷一处绿意盎然的清凉寂静小院里,记者见到了85岁的老战士袁恒贵。 “1942年,我们村子12个人一起去参军,如今就剩我一个,9个人死在战场,另外两人也于年前病故。”袁恒贵从军23年,几次出生入死,说起当年唏嘘不已。 夤夜投奔新四军 1942年,17岁的袁恒贵在地主家做长工。村子里常有新四军路过,地主不敢“得罪”当兵的,部队就常住在袁恒贵做工的地主家中。 次数多了,袁恒贵就和部队的指导员熟悉起来。有时候,他还帮新四军看着东家的动向,以防东家外出向日伪军告密。 “小鬼,跟我们去当兵吧,当长工没意思,参军干革命才有前途。”指导员给了他一个地址,让他想好后到盘湾东边的陈家小店找他。 部队走后两小时,袁恒贵就收拾包袱,当晚就走了。“我怕去迟了,部队不在那个地方了。”袁恒贵告诉记者,当时新四军人少,武器差,为防日伪军包抄,很少长时间驻扎在一个地方,最多住一天,夜间常常衣不解带,抱着枪休息一两个小时就又转移了。 第二天天刚亮,袁恒贵的老爹找到部队,让他回去。指导员说,“让小鬼自己决定吧。”袁恒贵也没多想,“都来了还回去吗?!”当时,他老爹也在地方游击队,看到儿子一脸坚持,也就没说什么。 左脚被地雷擦掉一块皮肉 袁恒贵所在的4连战斗力较强,一些干部来自3师24团。后来盐东独立团成立,他被编到特务连,当通讯员。 1943年,在新洋港北岸的北洋村,住着一个营伪军、几十个鬼子。袁恒贵的部队时常袭扰。摸掉了敌人一个排,算是比较大的胜利。 一次夜袭,洋河大队四个连全上,消灭了敌人一个排,缴获了2支步枪,一挺歪把子机枪,一个掷弹筒。敌人可能被打怕了,第二天,剩下的日伪军就撤到新洋港对面的南洋乡。 战斗中,袁恒贵埋伏在河边旮子,不小心踩上敌人埋的地雷,亏着反应快,往旁边一跃,仅仅左脚跟被弹片擦掉一块皮肉。虽然挂了彩,但也乐坏了,这可是他的第一个胜仗。 此后,他几经生死,每次都死里逃生。一次敌人进攻,炮弹就落在他和连长旁边,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他来不及多想上前一脚,把炮弹踢开,炮弹在5米远的小树头上爆炸了。 1944年,他得了黑热病。部队在急行军,只好把他留在老百姓家中。收留他的是一对老夫妇,老人知道有个偏方可以治黑热病,就去采草药熬给他喝,竟然就好了。 没伤一兵一卒就缴了机枪 袁恒贵抗战时期打的最后一场仗是在陇海线。那时日本已宣布投降,他们打了一天一夜,最终在第二天下午两点,小鬼子缴械投降。他们下午赶到炮车车站,晚上发起进攻。这个站有近100个不肯放下武器的鬼子,瓦窑镇有600多个伪军。我军一个营打车站,两个营打瓦窑。 袁恒贵所部攻打车站。鬼子的机枪就架在铁轨上,火力很猛。我军冲了几次都冲不上去,排长也在冲锋中牺牲了。 连长急了,命令袁恒贵带十几个人把敌人的火力点拔掉。他们从铁轨下面的草沟绕过去,神不知鬼不觉来到敌人背后。袁恒贵一声令下,十几枚手榴弹一起甩出去。趁敌人被打懵的时候,袁恒贵跳出草沟,一把拽过机枪,迅速撤回我方阵地。 “是那排手榴弹起了作用,没伤一兵一卒就缴了机枪,拔掉火力点,战友们都向我们翘大拇指。”老人谈起这段往事,神情颇为得意。战斗结束后,袁恒贵这个班还因此获得集体二等功。 全国解放后的1962年,他在福建备战时患上重病,同病房的3个人都死了。他要求回到盐城“等死”。但没想到,慢慢就恢复了。如今老人虽受战争旧伤困扰,但眼不花,耳不聋,生活颇为安逸。记者 [spc]陈婷 老兵档案: 袁恒贵,亭湖区新兴镇袁庄村人,1925年出生。 1942年1月参加洋河大队4连,后至盐东独立团特务连,通讯员。 抗战时期参加过北洋战斗、陇海线炮车车站战斗。 建国后在福建龙海边防大队任营教导员,1965年因病回乡休养,离休。 姜璐 张一轩 摄 |
作者: |
编辑:小龙 |
97岁南京抗战老兵亲述“八·一三”淞沪抗战经历 |
2013年08月14日 07:03:32 来源:现代快报 |
昨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了“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悼念仪式 老兵袁汝生 尽管年近百岁,袁汝生老人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眼神坚毅。昨天,他专程在家人陪同下,从南京溧水赶去上海,参加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办的“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悼念仪式。站在昔日的战场上,袁老异常沉默,“所有人都要牢记历史,珍爱现在的和平生活。”资料链接 “八·一三”淞沪会战: 这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和2个旅3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75万余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97岁南京老兵: 在上海打了9天,每天都是“冲锋与反冲锋”,不分昼夜 昨天上午8点半,悼念仪式正式开始。在参加悼念活动的人群中,3位耄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其中年级最大的,是南京老兵袁汝生,他已经97岁高龄。这次,老人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专门从溧水的家赶来。站在昔日的战场上,看着纪念馆里的布置,老人异常激动,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是民国26年(1937年)春天入的伍,当时21岁。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只是因为战事吃紧,溧水当地的很多壮丁都被拉去当了兵。袁老家里一共四个兄弟,他排行老三。此次征兵人数按照一个连的编制,同一批的老乡一共去了140多人。而这些人,最后几乎全部战死沙场。 在接受了6个月的训练、学会装填子弹后,战士们就匆忙地上了战场——当年8月,袁汝生跟随部队来到上海,参与到淞沪战役中。尽管这是他此生打的第一场仗,但随着“枪声在耳边一响起来”,就“什么都不怕了”。袁老记得,当年自己使用的是汉阳造88式步枪,俗称“湖北条子”,和日本人的飞机大炮比起来,不免逊色许多。“我躲在沙包后面,一边射击,一边要躲避日本人地面上和飞机上的机关枪,以及飞机投下来的炸弹。”尽管这段经历已经听了很多遍,但站在一旁的袁汝生的长子袁茂强,还是感慨不已,“实在是九死一生!” “40发子弹,6枚手榴弹,6斤米,在上海打了9天,”袁老回忆,每天都是“冲锋与反冲锋”,不分昼夜。而因为只接受了半年的短暂训练,他明显感到,日本士兵的枪法比他们准、部队也十分训练有素。“打到最后,就不怕死了,拿命拼,”袁老说,“脚下全是尸体,积累了几层。” 敢死队队长: “拼命守了上海3个月” 一同参加仪式的,还有92岁的曾宪高老人。他虽然满头白发,却行走如风,声如洪钟。曾老出生于安徽,16岁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5个月后,就到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担任敢死队队长。他回忆,自己当时使用的是新型武器捷克式步枪。8月13日,日军当时分了好几个码头登陆上海,他和战友一同冲出战壕。战争期间,全师拼尽全力,打死五千多个日本士兵。“战争太激烈了,打得太惨了,”曾老眼含热泪,“如果不是我们这么拼,上海哪里能守到3个月。”抗战胜利后,曾宪高回到家中务农。1952年到东北哈尔滨附近修铁路,1978年返乡。 祖籍浙江的88岁谢天佑老人,则是一名通信兵。参加淞沪战役时,他年仅12岁。在此之前,是一名放牛娃。“我们部队在南桥那一仗打得那个惨,弟兄们死伤无数,当然,日本人也吃到了苦头,死了很多。 ”1948年7月2日,谢老在豫东战役中受伤,1950年5月返回家乡。 相关新闻 上海拟建淞沪抗战 遗址主题公园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党委书记沈建忠表示,从2005年起,他们就开始进行抗战老兵口述史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他们一共采访淞沪抗战老兵80余人,采访时年龄最小的老兵85岁,年龄最大的老兵105岁,平均年龄超过90岁。在这8年时间里,纪念馆工作人员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资料,摄制了150多小时的录音和录像,并出版了将近50万字的三集《口述淞沪抗战》老兵口述史。 “在全国,参加淞沪抗战的老兵大约还有30人在世,年龄全部在90岁以上,因此我们做的是抢救性的工作,”沈建忠不无遗憾地说,“再过五年,随着老兵陆续离世,我们的工作可能就没法再继续了。” 此外,抗战老兵的晚年生活,也成为纪念馆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的重要牵挂。根据统计,目前全国健在的抗战老兵约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因为生活在农村,无子女,无工资无医疗保障的老兵约占52%,晚年生活十分清贫。 不过,今年7月3日,国家民政部发表声明,重申了对抗战老兵的福利保障政策。“这个声明,对我们全社会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全局推动作用。”沈建忠欣慰地说。 此外,为了让更多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将有可能被改建为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沈建忠透露,他们已于去年年底向上海市政府提交申请,目前正在报批论证阶段。 (王颖菲) |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