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回乡有感(袁永泉)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3-4-3 21:58
标题: 回乡有感(袁永泉)
  我生于上海。五岁时,父母把我送到老家,由祖父母抚养,直到十一岁到上海读四年级。今年,我已七十岁了。但童年的美好印象,故乡的情结,时刻在我的脑海中涌现,永远挥之不去。2000年以来。每逢清明。我怀着不忘故乡、不忘祖宗、不忘亲友的缅怀之情,总要来到棠岙袁家老家,上坟祭祖、探望亲友和看看家乡面貌变化,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发展,家乡正在逐步迈入城镇化、现代化。首先交通发达、便捷。村村通公路,大量的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棠岙至奉化市区、溪口、萧王庙镇都有公路相通;一个多小时就可抵达宁波。棠岙不再是闭塞的山村了。其次是现代化的生活气息浓了,衣食住行几乎与城市生活无别。电话、手机、电脑、冰箱、微波炉、彩电、电磁灶、热水器、煤气灶等家用电器都已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也不稀奇。一些人家的门前还停了小汽车。再次住宅越来越好。住的基本上是砖瓦结构屋,有淋浴室、卫生间。不少地方还可看到小洋房。住房条件与城市没太大区别;而且空气好;住得宽敞。现在村内很多老木质结构屋空关着。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普遍用上了自来水;棠岙溪下、东江、西江村村普设垃圾箱;溪中五彩塑料袋、乱七八糟的废弃物少了,溪水清了;公共厕所逐步代替了路边的粪坑。
  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优良传统,正在家乡受到重视,得到继承和发扬。清明这一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在故乡亲人中特别受到重视。乡亲们虽然没有深读过圣贤之书;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却在他们身上潜移默化地传承着。他们懂得:祖辈永远是受到子孙敬仰和纪念的长辈,活着的时候要尊敬,逝世以后依然要想着、记住。清明前后,家家户户以不忘祖宗的缅怀之情祭扫祖坟,敬崇祖辈。以虏诚之心,在祖坟前献上祭品,跪拜祝愿。去除坟头上的杂草,培上新土…
  同时,敦宗睦族的意识浓厚;续修宗谱的文化习俗相当普遍。汪家村上汪于二〇〇八年已修好族谱。棠岙东江、西江、溪下三村江姓二〇一〇年起联合修谱。棠岙袁家,一些族人很早就想续修宗谱,苦于找不到原谱而未行动,经洪泉哥多方设法,终于在奉化市档案局找到一九二四年重修的棠溪《袁氏宗谱》之后,族内一些长者于二〇〇九年就醖酿续修宗谱。今年五月,修谱修祠同时启动。
  族人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予修建祠、庙、路、桥和设茶亭等善事善举的实际行动,使我感动。下庙桥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夏秋发洪水时冲毁后,溪下江、袁两姓集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建,桥边还建了一座烧茶屋,每逢炎夏,族人轮流烧茶供路人消暑解渴。二〇一一年十月,下龙溪庙由江、袁两姓族人捐资修缮一新。今年修建保善堂祖祠及续修棠溪支《袁氏宗谱》,都是由族人齐心捐资得以顺利进行。现祖祠已旧貌换新颜。祖辈传下来的这些好传统,正在发扬光大。
  随着市场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家乡的人员流动加剧,正在向城镇转移。族人外出经商、办企业、打工的多了,年轻人纷纷迁移至溪口镇、奉化市区、宁波市、省内县市和国内其他诚市追求美好前景,留在村内的多是老弱病残。溪下袁家村已由原来一百多户缩小到四十多户。这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
      故乡的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与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经济还不发达、缺乏工厂企业,留不住年轻人。如果有一个统一规划和远景,克服这些困难,家乡将会更加欣欣向荣。
                 公元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廿八世孙 永泉 敬撰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7-19 22:06
倍加亲切
作者: 拂晓的原野    时间: 2013-8-19 17:04
文风古雅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