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则兴,斗则伤 |
(原文地址: |
汝南袁氏从其高祖袁安开始,一门“四世五公”,其家族兴盛时间之长,势力之大,远非东汉其它世族所能比拟。袁氏家传儒学,世仕州郡,然最初不过县令而已。传至袁安时代,袁安凭借妥善审理楚王谋反一案而名声鹊起,得登朝堂,入为九卿,再迁三公,为当世名臣。袁氏一门的兴盛由此开始。 |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君主专制下的政治其实是风险最大的职业,兴则权倾天下,荣华富贵;败则性命不保,祸及三族。东汉后期,皇帝、外戚、宦官、士人几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忠于皇帝,就会得罪当权的外戚,受到迫害;投靠外戚,皇帝若一旦得势铲除了外戚势力,作为外戚的同党又不会有好下场;与士人同流,会遭到宦官的打击报复;与宦官合污,又会遭到士人的一致痛恨。可以说没有万全的办法。也许会有人说,可以搞政治投机呀,谁得势就跟着谁。但是政治职业的风险就在于你很难100%预测准谁会得势,谁会失势,一旦预测错误,便会大祸临头。 |
在这样的政治漩涡里,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非同一般的手段,若要世代保住荣华富贵,其手段之高明或者阴险就远非常人所能想到。 |
汝南袁氏一门就做到了这一点。 |
袁氏出身士人,是东汉有名望的世族。其高祖袁安凭借才学和忠心做到了三公之位。若仅仅只有这一点,那么袁氏的兴盛也不过这一代而已,但袁安的后人采取了非常的手段,进行了巧妙的政治布局,从而保持了长盛不衰。 |
按说袁氏作为一个家族,应该有同样的政治取向,在各种政治风波当中同进退,但袁氏家族内部成员的政治取向却明显分化,甚至明显对立,有的走名士路线,投身党人反对宦官;有的走权贵路线,依附外戚、宦官反对士人;有的走忠臣路线,维护皇权反对外戚、宦官。 |
[tr][td] |
[tr][td] |
[tr][td] |
[tr][td] |
袁汤-袁成、袁逢、袁隗及其子孙们走的是依附权贵路线,他们不参与忠臣反对外戚专权,士人反对宦官的斗争,明哲保身,专心运用袁氏一门的声望维护家族利益,甚至与外戚、宦官主动交结,因此官做的都很大。这一分支是袁氏一门兴旺的主要依靠。 |
袁敞-袁盱这一支走的是忠臣路线,他们忠于皇帝,反对外戚专权,同外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
有两个鲜明的例子能说明袁氏后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分化。一个是袁成与袁盱。袁成是属于依附权贵路线的,他结交当时的权臣外戚大将军梁冀,得以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以致于京城有谚语说:“事不谐,问文开。”这个“文开”就是袁成,字文开。意思是说,你要有什么搞不定的事儿,找袁成就行了,他肯定能帮你搞定。而袁盱则一再上书反对梁冀专权,并同梁冀及其党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当汉桓帝依靠宦官发动政变捕杀梁冀时,是袁盱奉皇帝命令入梁冀府收缴梁冀的大将军印绶。 |
另一个是袁忠与袁隗、袁逢。袁忠是走名士路线的,他不仅坚守名士节操,而且投身于士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当中,其身份是党人,他有个铁杆儿朋友叫范滂的,是党人的代表,在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当中被害死,袁忠也差点儿受到牵连。而袁隗、袁逢则结交大宦官袁赦。结交的名义是咱们是同宗啊,都姓袁,于是就认了同一个祖宗,成了一家子。其实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祖宗,双方都不会考究,袁隗、袁逢是借助袁赦稳固自己的地位,袁赦在皇帝身边啊,说话管用;袁赦是引袁隗、袁逢作为外援,毕竟袁氏一门的势力很大啊。双方是政治利益的苟合。 |
袁氏后人在政治立场上分化这么明显,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是为了家族利益的有意安排。 |
政治斗争其实就是一场赌博,赌对了,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赌错了则身败名裂。东汉末年政局变幻不定,把赌注押到谁身上都有风险。袁氏一门的做法是把赌注分别押在不同的人身上,不管是谁得势,自己家族当中总是能够确保有一个分支坚挺不倒,成为保住家族利益的支柱;而这个得势的分支又能够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给其它分支予以救援,使袁氏家族在政治风浪中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 |
这种手段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多世族所采用的,只是袁氏一门做的更巧妙而已。举个三国时典型的例子,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当时的朝臣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曹丕,一派支持曹植。由于曹操对曹丕和曹植两个谁继承自己的位子举棋不定,他们将来谁能胜出,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很难看清楚的。一旦赌错,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河内司马氏做的就很聪明,司马懿支持曹丕,是“太子四友”之一;他的哥哥司马朗则支持曹植,他们这么做其出发点和袁氏一门的考虑是一样的,将来不管是谁继承曹操的位子,我司马家族都能够保住地位。后来当夺嫡之争的局势日渐明朗,曹植逐渐失势的时候,司马朗就从曹植派系中退出了,转而和司马懿一起支持曹丕。曹操死,曹丕即位之后,对于过去支持曹植的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而司马朗由于司马懿的保护得以安然无恙。这便是这种手段的好处所在。 |
袁氏一门的这种手段对于应对汉末的政治风浪也有相同的效果。 |
一个体现在袁盱身上。汉桓帝时代,外戚大将军梁冀专权,桓帝不过是傀儡。皇帝和外戚的矛盾非常尖锐。袁成结交梁冀属于外戚一党,袁盱做铁杆儿忠臣属于保皇派。当时反对梁冀的士人很多都遭到迫害,有些士人很有名望,梁冀不敢正面下手,就派遣刺客刺杀,死在刺客手下的名士也有不少,而袁盱作为铁杆儿保皇派,居然没有被害,不能不说是袁成的暗中保护。 |
一个体现在袁忠身上。袁忠属于党人,当宦官迫害士人的“党锢之祸”到来时,名列党人名单的士人很多都被诛杀,而袁忠却保住了性命,不能不说是当权的其他袁氏家族成员暗中的救援。 |
还有一个就是袁氏家族平安的渡过了外戚梁冀之死所引起的政治地震。梁冀被桓帝诛杀后,很多投靠梁冀得以发达的权贵们都栽了,但袁氏一门却安然无恙。按说袁成是梁冀的同党,袁氏怎么会不受到牵连呢?因为还有袁盱啊,他是忠于桓帝的保皇派,在诛杀梁冀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而且党同梁冀的袁成很快就死了,于是袁氏一门便和梁冀脱清了干系,得以在朝廷屹立不倒。 |
关于袁成的死,也许有很多内幕,他的死也许是袁氏为了保护家族利益做的一种安排。据历史记载,袁成死的很早,关于其死因,史籍上没写,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汤长子(袁)成,左中郎将,早卒。”就是说死的很早。那袁成死于什么时候呢?史书上没写,只是说袁绍幼孤,也就是说袁绍很小的时候,他爹袁成就死了。那袁绍生于什么时候呢?是公元154年,因此袁成大约是在154年之后没几年就死掉了。这个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公元159年,桓帝发动政变,诛杀了外戚大将军梁冀。这件事和袁成的死有没有关系?袁成作为梁冀的死党,在梁冀被诛杀之后,他不死还会有什么好下场呢?天下人对梁冀恨之入骨,梁冀倒台之后,即使袁氏家族想保全袁成的性命估计都很难;如果是以梁冀同党的罪名被朝廷逮捕处死,必然会连累自己的家族,这个时候,自我了断也许是最明智的办法。也许这就是袁成神秘早亡的原因?也许这是袁成为了袁氏一门的家族利益而做出的牺牲?这个时候,袁绍大约5-6岁,是与史书上幼孤的说法吻合的。史书上又说:“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这里面的“二公”指的是袁逢和袁隗,他们俩是袁成的弟弟,这两个人对袁绍特别照顾,他们这么做也许是对袁成牺牲的一种报答?这一段的很多“也许”只是根据当时情况的一种猜测,由于史料记载太少,这只能作为一桩悬案了。 |
也许会有人觉得走名士路线的袁氏成员对袁氏一门的兴盛没有贡献,这个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在皇帝、外戚、宦官、士人的斗争中,士人从来没有胜利过,因此他们的贡献没有体现出来。其实虽然他们不做官,但他们以坚守名士节操的方式博取名声,为了什么?那就是如果有一天士人掌握政权了,他们这一支将成为袁氏一门保持兴盛的希望所在。要知道,每当朝廷“三公”级的高官空缺之时,被士人们推荐担任“三公”之位的,恰恰有走名士路线的袁氏成员——他们并不是默默无闻,相反是有很大的政治潜力,这种潜力是否发挥,要看当时的形势了。 |
袁氏一门为了保持家族长盛不衰,可谓是机关算尽了。正是上面这种种手段,成就了袁氏一门东汉第一大政治世家的地位。这种地位到袁绍、袁术那里又有所加强,袁绍利用袁氏的家族影响,借助外戚何进的力量策划了诛杀宦官的计划,并在这一行动中成功的除掉了外戚和宦官,若不是因为董卓进京,则几乎实现了袁氏家族对东汉政治的主导。在董卓专权之后,袁绍、袁术又成为了关东群雄北方和南方的盟主,如果兄弟二人携起手来,那么袁氏一门统一关东,进而消灭董卓和其它地方割据势力,平定全国,应该在掌握之中。可惜的是袁氏兄弟反目,给了曹操、孙策、刘备这些枭雄难得的历史机遇。 |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