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全体人员合影 [打印本页]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2:18
标题: 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全体人员合影
中华袁氏族谱
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暨
第一届二次常委会全体人员合影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6:52
江西谱牒研究会彭堂华作关于家谱数字化、网络化的报告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6:56
原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林学勤受袁义达之邀作报告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6:58
袁泉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03
袁圣才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05
袁贻福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07
袁仲辉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09
大会场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10
会场一角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12
袁健于客家文化城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17
袁健于客家文化城2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18
荣程、袁健于客家文化城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21
客家文化城存列的关于姓氏(袁姓)来源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25
明月楼酒店经理设答谢宴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45
交会议讨论之《袁氏族歌》一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47
交会议讨论之《袁氏族歌》二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7:51
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二次会议暨
《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
开 幕 词
袁 泉
OO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宗亲:

  赣江水载歌载舞,文化城笑逐颜开。

  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二次会议暨《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在美丽的赣州隆重开幕了。

  首先我谨代表会议组委会,对今天到会的原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林学勤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会长汪建得先生、中国族谱专家彭堂华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副秘书长谢天先生,办公室主任周忠明先生及各位宗亲代表等表示热烈欢迎。

  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大、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政协和赣县客家文化城管理局、赣州康达印刷厂的鼎力支持。对此,我代表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希望借助这次会议推进辕涛涂总世系的学术研究,加快《中华袁氏族谱》的统修步伐,以此弘扬中华袁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推动中华大文化的发展。

  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中华袁氏大家庭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8:04
江西省赣州市客家文化管理局谢平法先生在《中华袁氏族谱》

辕涛涂总世系研讨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上的欢迎词
                       2008年12月15日
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在赣州客家文化城迎来了出席“《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袁氏各分支会领导,以及海内外嘉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并致以良好的祝愿!

  由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亲自主办,赣州客家文化管理局、中华大族谱协会、赣州电视台、赣州康达印刷厂协办,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承办的“《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为宗旨,以促进姓氏文化研究发展,加强赣州客家文化学术交流为目的,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学术研讨,谱牒交流以及论文征集出版专刊等活动方式,广泛开展多姓氏文化研究联谊活动,以家庭认同促进国家的认同,以家庭的团结促进全民族的团结,为推进多姓氏民间交流交往,全面建设客家文化景区,促进客家姓氏文化研究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赣州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市立足赣州实际,在探索实践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构想,这一发展思路得到了海内外方方面面的积极响应,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客家文化城已由地方筹资创建上升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赣州经济持续发展,各项事业统筹协调,姓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客家效应日益显现,不断造福赣州百姓。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各位袁氏代表:本次中华袁氏学术论坛是进一步推动多姓氏文化交流和客家文化联谊的重要平台,大家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同缅祖德,共商发展,体现了各位对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关心,对根、祖、脉的认同,希望借助“《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议”这个平台,进一步推动赣州多姓氏源流研究和选用网络化数字化修大乘谱学术交流,共同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血缘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希望大家以本次学术研讨为契机,以文化研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联谊活动为平台,充分领略人文始祖炎黄的历史积淀,亲身感受上祖故园的乡土人情,亲眼见证和谐社会家乡的伟大变迁,更加关注和支持赣州老区的建设,更加关注和支持赣州客家文化,推动百家姓氏文化交流合作上新水平,为促进谱牒文化打造成为网络化、数字化新品牌做出积极的贡献。

  祝“《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暨第一届二次常委会议”圆满成功!

  祝各位嘉宾、袁氏代表:身体健康、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8:21
运用数字化技术 繁荣中华族谱文化
?在中华袁氏族谱辕涛涂总世系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在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经济日益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的大好形势下,研究和发展族谱文化是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抓好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我作为中国文化管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有幸参加今天的会议,亲身感受各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衷和所作的贡献。在此,我向大家深表敬意和感谢!

下面我四点看法:

第一、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族谱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姓氏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推进中华民族的进步与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继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推进族谱文化与时代接轨,与现代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和,使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从事和热爱族谱文化人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过:“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该加以利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族谱文化无论是在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年代,还是政局动乱,经济箫条的岁月,族谱的编纂与传承从严都没有停止过。为什么族谱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其一,族谱文化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它有着极其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族谱融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于一炉,以姓族人物为经,沿迁徙之迹,上溯远古,旁及八荒,而超越乎时空之界限,并且与国史、方志相通而互异,相异而互补,三位一体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厦。

其二,族谱文化是传统文化。我国修谱源远流长,它脱胎于商周的“世纪”、“世表”、“世系”、“世本”,周代设有专官,《周礼》春官下置小史,掌邦国志记和谱系;魏晋南北朝,编研宗谱成为专门之学,有以贾弼之为代表的“贾氏谱学”,王僧儒为代表的“王氏谱学”。至唐宋,修谱渐由官府转入民间,体例亦渐完备,欧式横排,苏式纵列,成为各姓族谱选择之范例,明清时期,地方宗族仍多编修族谱,代有续修。

其三,族谱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家谱其实是一座古往今来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大众为书写对象,无伦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无数平头百姓,一生默默无闻,但都能在家谱上“人过留名”。而史、志人物多为高层、显者,能入史、志者占总人口比例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中国典籍浩如烟海,真正为每个平民百姓立传传世者惟宗谱一家。因此,族谱文化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大众文化。这也是它万古传承,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其四,族谱文化是和谐文化。古往今来各姓氏族谱的主旨之一就是“收藏”、“睦族”。族谱文化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它兴于“治”毁于“乱”,成于团结,败于分裂,其核心的社会功能就是促进一个个姓氏家族的和睦、团结,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可见弘扬族谱这一“和”谐文化是振兴中华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大团结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传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盛世修谱,历史必然。我国各地正在为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创造和谐文明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努力。族谱文化的传承与编修正在顺应这历史潮流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全面展开。为什么全国各地会出现如此壮观的局面呢?我认为:

一是“四大建设”的需要。十七大制定的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族谱文化属文化建设,族谱文化搞好了,对于推动和促进其它三大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的需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期洛在《动机理论和人格》著述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由低向高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前两个低层次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后三大高层次的需要仍处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中。族谱作为载体能使人的芳名流传百世,光宗耀祖,得到宗亲群体的认同、赞许和尊重。能使人的功名千古传扬,从而实现心理需要。它得民心,顺人意,因此,必然发展。

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增进交往发展经济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史无前例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信息的沟通,资源的互补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此,许多地方姓氏在成立本族谱文化编修机构的同时,成立姓氏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宗亲联谊会等,不仅将海内外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理顺,更重要的还了解海内外知名人士、企业家及他们的需求,从而起到互相了解,联谊,交往,直至达到经济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通过族谱搭桥达到宗亲经济上互助合作共赢的典型已不胜枚举。

四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姓一家亲。由于血缘关系的缘故,现在许多姓氏通过族谱的编修,使海内外宗亲实现了认祖归宗,并逐步形成了族人之间互敬互促,互帮互爱的局面。增强了民族的亲和力,激发了许多海内外侨胞的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据报道:湖北蕲春詹姓一位十五岁的小女孩詹晓静,随父母在深圳打工,患上白血病,无钱医治。詹氏全国统宗谱编委会总会得知后,迅速与深圳、广州、温州等各地詹氏中华大宗谱编委会联系,组织号召族人捐资。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收到各地捐款近三十万元,使小孩住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获得新生。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展族谱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三、繁荣族谱文化,必须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林林总总的族谱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将这浩瀚的族谱信息汇集成一部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姓氏统谱和中华大族谱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运用族谱信息数字化技术。

  纵观历史,族谱撰修技术手段已经历了两大时代,现在正进入第三时代,我们要掌握的是第三代技术手段,下面我们从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及产品形态这三方面来描述族谱文化的技术之历史发展轨迹。

  就劳动工具来说,它经历了手工工具时代、机械工具时代(含无动力机械和动力机械)现在进第三时代——智能工具时代。

  就劳动者来说,它经历了手工艺人时代、机械技工时代、现在进入第三时代——数字化处理(或微机管理员)时代。

  就劳动对象和产品来说,它经历了抄刻谱时代、印刷谱时代、现在进入第三时代——数字化多媒体时代。

  今天,数字化修谱技术的运用,是族谱修撰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和突破,它将是谱文化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也是谱文化产品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那么数字化修谱技术到底有哪些重大突破呢?

1、族谱产品生产的高效性。上个月,我们走访了武汉大族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了他们以自主研发的“谱志通世系图自动编排系统”为标志的数字化修谱技术,只需你把宗亲之间的相关资料搜集录入,电脑就会智能处理,使这些资料信息格式化为数字信息储存并根据阁户的要求进行重组,重复利用。它既可以自动生成各种体例的世系图,对各支系各房系自动链接,生产优质的纸质谱,同时还可以转化为电视光盘谱、电脑谱、网络谱。数字化技术把千百年来极其浩繁而又复杂的,让历代谱书编撰人员呕心沥血,绞尽脑汁的族谱世系图编撰流程一下子变简单化了,让杂乱的东西条理化,把纸质谱上固化了的信息全部激活了。

2、族谱载体多样性。随着修谱技术的发展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个村落、一个房系、一个支系的族谱编撰,而是朝着跨省际乃至整个姓氏国际性的统宗谱和中华万姓归宗的中华数字大族谱方向发展。试想,当一个数以千万计人口的姓氏统修宗谱时,纸质谱甚至高达上万册,假设一册谱书五十元计算,拥有一套通谱则需要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试问有谁买得起呢?又往哪里存放?又怎么保管和查阅呢?

  而运用数字化修谱技术,每个人的信息一经输入,只要各个支系的族谱数据汇集到总数据库时,各分支将会自动链接,这样实现某一姓氏的“千支一统”便不再是梦,那么数千乃至上万册的谱书,仅需一张光盘几元、十几元钱的成本,就可以给你一个庞大的族谱文化产品——“光盘谱”。

  更重要的是这种族谱数字化格式和国际通用的GEDCOM数据格式可以互相转换,根据入谱宗亲的自愿申请,就可以进入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到那时族谱文化才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面向亿万网民,每个中华儿女就可以在任何媒体终端,自由点击,找到你所需要的网络大族谱信息资料,给人们寻根问祖、宗亲联谊,创业经商将会带来极大的商机和价值。

3、族谱产品具有永续性

  通过数字化工具修谱后,谱牒产品便有了两大突出优点:一是易于保存,二是续修方便。今天的光盘谱和网络谱是存放在服务器这个虚拟世界里的,它与时空永恒。真正能做到“源远留长”,而且对于后人续修族谱能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它可以从光盘谱和网络谱中迅速找到谱首和自己要接入的世系,添加新的信息,便可完成续修。是我们这一代人留给后人的一份省心、省力、省钱的无形资产。

4、族谱修撰成本大幅度降低。运用数字化修谱技术,可以大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时间短见效快,花小钱修成面向未来的多媒体大族谱。

第四、树立宏伟目标,为中华大族谱的“千支一统,万姓归宗”而努力奋斗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想如何把各姓氏的繁杂支系理顺,一个姓氏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到干再到各枝枝叶叶世系清楚明白。还有人在想,如何把中华各姓氏包括海内外子孙在内的所有姓氏都在“谱”上统起来,就象一片森林,这种“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构想,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未到来之前只能是梦想、空想。今天,一切时机成熟,我们可以梦想成真了!

  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牢固树立“千支一统,万姓归宗”的宏伟目标。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姓氏统宗谱和中华各姓氏集成的中华数字大族谱并非易事,因此,要树立长期思想,要站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华的高度去认识,才会有动力,有信心去向应十七大报告中的号召:“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的传播”,努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符合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其次是要抓好各姓氏“千支一统”这个基础。要正确引导各姓氏目前高涨的修谱热潮,转变传统修谱观念,要让他们改旧体例为新体例,在修好传统的平面纸质谱的同时生产数字化的光盘谱、网络谱,只有各支系,各姓氏族谱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才能为“万姓归宗”的中华数字化,网络化大族谱创造必要条件。

三是各姓氏修谱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千支一统,万姓归宗”,工程宏伟浩大,前无古人。要实现这一巨大目标,光靠民间自发行为无序运作是绝对难以完成的。因此,建议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把族谱数字化当作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四大建设”来抓。建立民间自发组织经官方认可的相应社团,在合法的前提下有序运作。

  与此同时,组建一支热情高、业务精、乐于为谱牒文化作奉献的队伍。只有这样,我们千百年的梦想才能成真!我们才能在中华族谱的繁荣与发展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中华袁氏兴旺发达!

谢谢大家!







中国文化管理学会 汪建德(会长)
二OO八年十二月十五日于
             赣州客家文化城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8-12-19 19:09
如临其境!剑桥辛苦了!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19 19:26
本来在开会时就可以把资料传上来,因出家时电脑刚换了硬盘,图片压缩软件没装,故只得回家后才将资料上传,深感歉意,让宗亲们久等了!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8-12-19 22:38
不错!
作者: 春风雨    时间: 2008-12-20 15:06
剑桥辛苦了,学习了,参加会议的人不多呀?具体情况如何?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2-20 15:06
引用第19楼资友于2008-12-19 19:09发表的 :
如临其境!剑桥辛苦了!

辛苦辛苦了。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2-20 15:07
没有看到袁泉在里面致词的照片啊?
作者: 剑    时间: 2008-12-20 18:41
袁泉致词的照片我没拍到,我在整理资料,袁硕望那里有,只有麻烦他了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8-12-20 19:52
辛苦了,谢谢!
作者: 袁银生    时间: 2008-12-20 20:32
辛苦了,谢谢!
作者: 袁仕政    时间: 2008-12-21 19:54
辛苦
作者: 袁硕望    时间: 2009-1-24 00:10
亲切
作者: 剑    时间: 2009-1-30 11:08
新年快乐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