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袁牧之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可
时间:
2007-12-8 10:20
标题:
袁牧之
袁牧之原名袁家莱,读中学时就参加戏剧活动,成为上海戏剧协社的唯一小演员。1930年,放弃大学学业,脱离家庭,投身戏剧事业。这一时期,他主演《五奎桥》、《回春之曲》等剧,同时钻研文艺理论,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经验,出版《戏剧化装术》(1931)、《演剧漫谈》(1933)等著作。1934年,入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在夏衍等人的帮助下,编写剧本《桃李劫》,并在其中塑造他的第一个银幕形像──陶建平。袁牧之扮演这一角色虽具有舞台表演的痕迹,但能较准确地把握和体现人物典型性格。影片被认为是“五四”以来优秀影片之一。1935年,他自编自导自演《都市风光》。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故事片,也是他当电影导演的处女作。同年末,电通停业,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二厂。1936年,他与陈波儿合演了影片《生死同心》。同时,开始编导拍摄《马路天使》。1937年7月影片上映。他以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悲苦命运,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妓女、小歌女、吹鼓手、报贩、失业者、剃头师傅、小贩等劳苦大众的艺术形像,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十分成功地运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段,如音乐、音响、表演、蒙太奇等。影片具有明快、诙谐、隽永的特点,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
抗日战争爆发后,袁牧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八一三”后,他到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1938年,与陈波儿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接领导下建立延安电影团,负责艺术创作工作。10月起编导《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他和影片作曲冼星海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携带影片底片的全部素材去苏联考察、学习,并最后完成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在苏联期间,他曾与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过影片。苏德战争爆发,他颠沛流离,还在西伯利亚当过牧羊工。1945年在苏联阿拉木图电影制片厂导演关于哈萨克伟大诗人江布尔的纪念影片。1946年2月回国。长春解放后,袁牧之参加接管满州映画株式会社。同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个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他担任厂长。1949年3月,他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到达北平,筹备组建全国电影事业的领导机构。4月,中央电影局成立,任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担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
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病逝。1983年编辑出版了他的遗著:《袁牧之文集》。
取自"http://www.cinewiki.cn/w/%E8%A2%81%E7%89%A7%E4%B9%8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者:
袁可
时间:
2007-12-8 10:31
千面人生(袁牧之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袁牧之是作为电影界文化名人被列入该课题100位浙江籍文化名人之中的。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袁牧之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千面人生”,是出自于对袁牧之“舞台千面人”之美称的联想。回顾袁牧之的一生,不正是一个“千面人生”吗?无论是在艺术舞台上,还是在政治舞台上,乃至在人生的舞台上,他都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千面”角色:涉足舞台,戏剧表演、创作、理论研究样样精通,是杰出的戏剧艺术家;步人影坛,集编、导、演于一身,成为一代电影大师;从事电影行政工作,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和组织才能,是杰出的电影事业领导者;作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对民族解放事业和党的电影事业,忠心耿耿,奋斗终生。
书摘
少小离家,求学上海
转眼间,袁牧之已到了求学的年龄,大奶奶便把他送进了袁氏祠堂的崇
志小学去读书。崇志小学离袁家大院不远,顺着那条青石板铺成的狭长街巷
往南走,大约一里多路就到了。袁牧之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这条石板路上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下雪,从未间断过。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文化不断传人中国,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传授“
四书五经”的旧私塾已经逐渐吃不开了,一种新式学堂即“洋学堂”开始不
断地涌现出来。这种新式的洋学堂以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吸引着人们,
一些县乡的富家子弟,为求得时髦的文凭学历,便一窝蜂地涌向上海,投身
于这种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为了给儿子求个好的前程,大奶奶也开始考
虑把袁牧之送到上海去读书。但是昂贵的学费却让大奶奶犯了愁,家里的生
计尚且勉强维持,哪里有钱供儿子去上海入洋学堂呢?于是大奶奶想到了袁
牧之在上海的大姐,便把幼弟求学的希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袁牧之的这位大姐,便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先逝的夫人所生之女,是袁牧
之同父异母的长姐。大姐夫年轻的时候,受过袁牧之父亲的倾力提携和栽培
,曾在海关做过一阵子官,很发达,袁父也算是有恩于他吧。如今袁父去世
了,留下袁牧之这一脉香火,作为长姐,理应担负起一些责任,也算是对老
人的报答吧。因此,大姐和大姐夫答应了大奶奶的请求,同意弟弟到上海来
由他们供养读书。
就这样,1920年,年仅12岁的袁牧之,离开了养育他的大奶奶,告别了
家乡宁波,孤身一人乘船从海路到上海投奔大姐姐去了。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12-9 20:16
我们袁氏家族的楷模!!!
作者:
袁飞见
时间:
2007-12-10 09:12
安徽也很多姓袁的啊。怎么上面都没有啊?
作者:
袁飞见
时间:
2007-12-10 09:15
佩服。佩服啊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