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小资料(家谱中常遇的)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5 13:29
标题: 小资料(家谱中常遇的)
豫章-豫章郡-江西省-赣
古郡名,豫章郡,即今江西省。江西作为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
豫章
是因豫章水而得名。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记载,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 赣江南北流贯江西省,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51公里,是长江的第7大支流,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赣江古称豫章水,又称章水、章江,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以万安、新干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豫章城
即今南昌市,南昌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是整个江西地区的地理要冲和行政重心,为赣江上最重要的城市。豫章一词本就源起于南昌一带,古书就有“吴楚交战于豫章”的记载,豫章即指今南昌县一带。狭义而言的豫章也是指南昌地区,广义指江西省。
豫章主吉凶
豫章为传说中异木名。高千丈,围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神异经•东荒经》“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创者州伯有病;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
|
江西省,
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道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因“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称江右。历史上的江西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是中国文化大省之一,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
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
江西人才辈出,徐稚、陶渊明、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姜夔、黄庭坚、杨万里、朱熹、陆九渊、文天祥、汪大渊、宋应星、汤显祖、詹天佑、陈寅恪、傅抱石、梅汝璈、古龙、李安等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历史变迁
江西的变迁史,据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建制,始于汉。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后来的江西省区与此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 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县。 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改称章郡。 唐朝贞观年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安徽两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名称。
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15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8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辖南唐(南唐前期称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13路和南丰、铅山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13府,下辖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至1926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年划回安徽,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3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11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于华东各省市之首。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绕有幕阜山脉、武夷山脉、怀玉山脉、九连山脉和九岭山脉,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省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9.7%,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丰富,铜、钨、铀、钽、稀土和金、银被誉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人口
(1)公元2年(西汉元始2年),35.20万人。
(2)公元1491年(明弘治4年),654.98万人。
(3)公元1909~1911年(清宣统年),1697.70万人。
(4)公元1928年(民国17年),2032.28万人。
(5)公元1947年(民国36年),1272.52万人。
(6)公元1950年,1568万人。
(7)公元1978年,3182.8万人
(8)公元1998年,4191.21 万人,100.41万户。人口自然增长率 9.8‰。
(9)公元2001年,年末总人口4185.77万人,总户数1137.44万户,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5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38‰ 。
民族
全省共3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其中人口最多的为回族和畲族;还有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难族、纳西族、锡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傈僳族、达斡尔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俄罗斯族和基诺族等。
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布在铅山太源畲族乡和贵溪樟坪畲族乡等地以及永丰、吉安、兴国、武宁、德安、资溪、宜黄、乐安等市县的30多个畲族乡村;瑶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瑶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截至 2001年 11月,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等11个地区市,10县级市,70个县,19个市辖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
(1) 南昌市,辖 5 区 4 县 :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
(2) 九江市,辖 2 区 1 市 9 县 : 浔阳区、庐山区,瑞昌市,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九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3) 景德镇市,辖 2 区 1 市 1 县:昌江区、珠山区,乐平市,浮梁县。
(4) 萍乡市,辖 2 区 3 县: 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芦溪县、莲花县。
(5) 新余市,辖 1 区 1 县:渝水区、分宜县。
(6) 鹰潭市,辖 1 区 1 市 1 县: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
(7) 赣州市,辖 1 区 2 市 15 县: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 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
(8) 宜春市,辖 1 区 3 市 6 县:袁州区,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
(9) 上饶市,辖 1 区 1 市 10 县:信州区、德兴市,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婺源县、波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
(10)吉安市,辖 2 区 1 市 10 县: 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 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
(11)抚州市,辖 1 区 10 县:临川区、东乡县、金溪县、资溪县、南城县、南丰县、黎川县、 广昌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
|
豫章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5 14:10
袁州
一,正德九年袁州府志
“袁州以袁山名,袁山以袁京名。袁京高士也,读书山下。人以名,其山后遂因之名。均历代相承建革靡常至我。”
以上就是记载袁州府的来历。(转小达贴)
二,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曰:“江南道曰:袁州本九江郡地。在汉为宜春县,属豫郡。晋平吳后属荆州,东晋以来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置袁州,因山为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袁州为宜春郡。武徳五年(公元622年)讨平肖铣,复置袁州。”即今江西省袁州巿。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5 14:26
江右
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明清时期的官私篡述,多将江西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江右商”或“江右帮”。
江右商帮,十大商帮之一,盛极一时,以讲究贾德著称。
明代江右商帮的兴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较为有利的经济基础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经济环境,得益于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运动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右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才有了“无江西人不成市场”之说。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作了较大的贡献,贸易的繁荣造就了江西当时的辉煌:“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在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垂涎;商业繁荣,促进了江西各业的迅速发展,素有“江南粮仓”美名的江西,真是百业兴旺。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繁荣起到极积作用的同时,也给江西带来人口巨减。隋着经贸的发展,视野扩大,人们不在满足本地,进而向外省多发展。成为江西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作过统计,江西在册户口为267户、1 370万口;《明实录》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江西在籍户口数分别为156万户、810口,一百年的时间里,户、口分别减少了41%左右。其间虽有元末近二十年的战乱,却也有明初二十多年的生息。从全国统计数字来看,洪武二十四年与至元二十七年基本持平。江西户口的大量减少,主要并非天灾人祸,也不是豪门大户的欺隐。除洪武时期政府的强制性大移民外,而大量的是商贾外流。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户口统计数也和洪武二十四年基本一致,江西却又减少了22万户、224万口,户均人数也由5.17口减少到4.36口。从上述可以看出,从明初到明末,江西在籍人口减少了近千万。
明代江西流失人口的特点是:不去田多人少的赣州、南安,而主要是流往外省,特别是湖广、西南及中原等地。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5 14:41
白莲教
白莲教:一种民间宗教,因依托佛教的一个宗派白莲宗而得名。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农民军往往借白莲教的名义起义。
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初为佛教一支,教义源于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该教信徒因“谨葱乳,不杀不饮酒”,被称为白莲菜。到了元代,该教渗入了其他宗教观念,主要是弥勒下生说,逐渐转为崇奉弥勒佛,改称白莲教。
元末韩山童、刘福通,明代赵全、徐鸿儒,俱是此教中人。是以白莲教三字,在朝廷眼中,几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词。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短暂的全盛时期,后来朱元璋借助白莲教中明教的力量夺取政权之后,在《明律》中明确取缔“左道邪术”,白莲教从此势落。乾隆三十九年,山东教徒王伦起事反清,白莲教又一次震惊朝野。
白莲教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334~416?)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合称五戒)以求往生西方净土,教义与净土宗大致相同。茅子元采用天台宗教理,绘制《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用佛像、图形和比喻来解说佛土的高低;简化并统一前人制作的念佛修忏仪式,制定《白莲晨朝忏仪》。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社与社互不相属,茅子元将其改为师徒传授、宗门相属。他在昆山淀山湖建白莲忏堂,自称导师,坐受众拜,又规定徒众以“普觉妙道”四字命名,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定型的教门。
白莲教产生之初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传播。到南宋后期,虽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统自居的佛教僧侣视为“事魔邪党”,但已到处有人传习,甚至远播到蒙古族统治下的北方。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全盛时期。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当时白莲教的两个中心。 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徒,称白莲道人。因为他们“在家出家”,不剃发,不穿僧衣,又被称为不剃染道人或有发僧。元代由白莲道人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数十,规模堪与佛寺道观相比。堂庵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合称弥陀三圣)等佛像,上为皇家祝福祈寿,下为地方主办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筑桥之类的善举。堂庵多拥有田地资产,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堂庵的财产实际上是主持者世传的家产。有些头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结豪强,成为地方一霸。
经过长期流传,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在元代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改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经庐山东林寺白莲堂主僧普度奔走营救,白莲教才在仁宗即位(1311年)后恢复合法地位。及至至治二年(1322),其活动又被限制。此后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外加其信徒多为下层群众,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率先武装反元。红巾起义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很大影响。
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从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所谓八字真言。据称,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个天界便是真空家乡。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经卷,称为宝卷。统治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教派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它们为白莲教。
在南宋 , 由于白莲教在总体上还未脱离正统佛教窠臼,因此还为统治者所容纳。元代,由于教内各阶层人群所处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标也就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学说及其实践上,继承茅子元的衣钵,政治上和元统治者合作;另一派则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与下层民众运动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权的道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白莲教大起义。起义军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号召 ,受到不堪元朝统治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迅速席卷全国。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莲教造反的意义,在自诩“大明王”登基称帝后,立即颁布取缔白莲教的禁令。但是,白莲教却并未因此而全然敛迹,经过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后,反而出现了暗地流传的盛况。明建国后,白莲教徒起事造反几乎接连不断。清进关入主中原后,白莲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为重,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廷严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初期的一个世纪内,白莲教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
(转贴)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6 01:12
红巾军
红巾军的政治背景,起于元顺帝统治末年政治败坏、税赋沉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逼无奈,生活所迫才群起而反。她是元朝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的主要起义力量,后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声势大振。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元至正年间,黄河决口六年不能塞,为害数千里。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麦黄河南北有民摇:“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颖州(安徽阜阳)农民刘福通凿石人一只眼,于黄河故道黄陵岗(河南兰考东北)埋之。至正十一年,元右丞相脱脱亲任其事,开黄河故道。任工部尚书贾鲁为河防使,发兵十七万。四月开工果挖出石人,民摇应。刘福通遂起众兵反,以红巾为号,称红军。连陷(河南)罗山、确山诸县。
随之,安徽肖县李二(芝麻李)、彭大、赵君用等起兵,陷江苏徐州。蕲州(湖北蕲春)徐民辉起兵,建都蕲水(湖北浠水),称帝,国号天完。
至正十二年,湖北竹山农民孟海马起兵陷襄阳(湖北襄凡)。河南邓州农民王权起兵陷澧州(湖南澧县)。天完分兵先后陷湖北汉阳、武昌、安陆,江西袁州,湖南岳州,再陷江西九州(九江)、江苏迠康(南京)、浙江抗州。安徽定远郭子兴起兵,陷濠州(安徽风阳)、钟离(安徽风阳东北)。皇觉寺僧朱元璋投郭子兴。
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江苏)民张士诚,少贩圤为业,诸富家与官府相结,备凌辱之。遂反尽杀其仇,建都高邮(江苏),称王,国号周。元军击蕲水,陷之。
至正十五年,刘福通迎立韩林儿为帝,建都豪州(安徽),国号,宋。史称韩宋。刘福通为平章政事。郭子兴卒,长子郭天叙领众归韩宋,授都主帅,朱元璋为左付元帅。
几年征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韩宋太保刘福通战死。朱元璋见韩宋国势不可振,乃有叛意。张士诚命部属颂已功德,遂称吴王。陈友谅中流失卒。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称王,仍用韩宋年号。世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1366年朱元璋杀韩宋帝韩林儿,韩宋亡。1367年朱元璋改应天为南京。张士诚自谥死。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吴王朱元璋,改国号为明,称帝,是为太祖。
洪武十四年,元天光三年(1381年)蒙古从此全部退岀中国。
1351年始红巾,用时三十年元亡。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9-16 09:00
此资料甚好!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16 18:07
此资料甚好!已经收藏.
作者: 剑 时间: 2007-9-16 19:51
历史乎?袁氏文化乎?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17 16:59
康山忠臣庙
据《余干县志》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太祖朱元璋大战陈友谅于鄱阳湖,朱取胜后,为祀死难的将领韩成、丁普郎等36人,于至正二十四年春天,建庙于鄱湖岸边,康郎山上。忠臣庙从1363年开始历时5年建造成功。此庙建成后也饱经风雨沧桑,经受水灾200多次,火灾20多起,毁坏重建都有15次。
明朝的时候那个遗址比现在这个还大,发了两次毁灭性的火(灾),连瓦砾都没有一块完(整)的,清朝康熙年间的遗址也比这个大,也烧掉了,现在这个遗址就是咸丰九年的。
为恢复这座市级文物原貌,余干县政府从1995年就开始了重新修缮。现在,一走进这座古庙,你就能看到一个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将军塑像,你可以在这里一边观赏,一边聆听将军们的传奇故事,回味那段久远的历史.
庙分前后三进,前为定江王殿,中观音堂,后36忠臣殿。两旁设钟鼓二。庙离余干县城约一个小时车程.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9-19 11:02
读书有益!谢如启兄费心!!!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21 01:15
瓦屑坝(江西)
瓦屑坝,古地名。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县,至今没有变更过。据当地《姜氏宗谱》称瓦屑坝之得名不应晚于五代之际。她属于瑞昌市鄱阳湖畔的一个人工渡口。
瓦西坝的得名与制陶是分不开的,相传姑苏陶人曾在此制作陶器,规模日大成制陶工场。生产废料、瓦屑碎片沿湖顷倒,日积月累形成长达十公里的瓦砾坝。因避黄巢之乱,姑苏陶人复徒吴地,这个制陶工场便成为一片废墟,后经整修成一人工渡口。几多年来,斗转星移,瓦砾大部已被“湮没”,少数地段的瓦砾裸露在外。
瓦屑坝大致范围在双港、莲河之间。随着时间的前移,历史之变革,瓦屑坝也被称之为瓦西坝、瓦雪坝、瓦燮坽等。瓦燮坽,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太莲子湖滨的莲湖乡,有个村,村落名就叫瓦燮村。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记载,此“燮”是由“屑”雅化而来,而坽字“意为小土沟,与坝相对应。”署名共水的作者发表了实地考察文章《走近瓦屑坝》。文章说:当地方叫“瓦屑朗”。并附了一张妇女在坝底拾瓦砾的照片和一张几人合抱粗的老樟树的照片,他分析说该处可能就是当年人们离开这里的码头。
瓦屑坝(湖北)
湖北省黄岗市蕲春县蕲州镇也有地名瓦屑坝。
蕲州镇,有条街叫瓦屑坝街,现在这条街叫东长街,它的尽头处就叫瓦屑坝。这里原是雨湖与袁市湖出水交汇处,设有一渡口。后来为了方便通行,便在这里设了一道堤坝,取名瓦屑坝。这是祖籍江西的人们为记念江西瓦屑坝,这个迁岀集聚地而取的新瓦屑坝。可惜这个最能代表怀念江西的名字,将渐渐被人们遗忘。
《蕲州志》中记载,“蕲州”这个名字已经有1400年的历史了。从北周到清初,蕲州一直作为州、路、府、县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管辖和部分管辖过蕲春、黄梅、广济、蕲水、罗田五个县。蕲州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明代的蕲州城城墙长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门,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个,城里有99口水井,99座寺庙道观,99座牌坊。荆王府迁入后,蕲州城里更是“城中奕奕王孙地”,“台殿平陵半天起”。
蕲州镇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大别山龙脉彼起此伏,象舞龙般一直舞到蕲州镇,生动非常;蕲州城三面环水,临江靠湖,“左控匡庐,右接洞庭” ,弯弯曲曲、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象玉带那样轻飘流过蕲州,然后缓缓东流,呈现环抱形状,又被巴水、湍水河兜裹,成为“水抱格”。它的东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气势磅礴;西南的凤凰山山势轩昂,如一只凤凰展翅欲飞,雄伟壮观。西北方有桐柏山和大别山挡住西北风,形成“环山格”。所以蕲州镇真正是一块“山坏水抱”的风水地理宝地。是富贵双全的风水地理格局。
古时名人有,医圣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东门瓦硝坝人。李时珍少幼聪颖,专心研医,十年写成《本草纲目》。
吴承恩(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任蕲州荆王府经善(掌讲授之事,相当现在秘书一职)。任职期间,吴承恩长期到蕲州民间采风,广泛搜集素材,从而著就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西游记》成书于蕲州,已为研究《西游记》专家所认可。
蕲州,这座长江之滨的州城日渐繁华,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被明世宗朱高炽的第6个儿子荆宪王朱瞻岗看中,他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将自己的王府从江西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迁到蕲州。至1643年繁衍了十代。
近代名人有,袁殊—中共情报史上最多面的“五重间谍” ,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州,又名学艺,化名曾达斋,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的工作。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在潘汉年事件发生后没几天,袁殊也被捕了,判刑12年,1967年期满,正遇“文革”,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期满,被解送到劳改农场。1982年潘案平反后,袁殊也被宣布“无罪”,1987年11月26日,袁殊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袁殊的一世祖就自江西瓦屑坝。福五公是明洪武十一年升济阳卫佐所权百户(济阳卫属明亲军中二十二卫中的一个。卫下设五所:前、后、左、右、中所。佐所权是所下级,百户正九品)。十二年(1379年)实授并世袭。迁来时落籍地为现在蕲州城内的袁家弄。到袁殊是第十八代。后来子孙大都迁出了蕲州,但蕲州还有姓袁的支系存在。
蕲州东长街是位于城区一条不足700米长的古街,自解放前至今,在此条街道上,先后诞生过40多名专家学者和博士教授,如数学博士王中烈、方定一,医药博士李宝珍及三子女均为博士,生物博士蔡蕴玉,电机博士李国红等,故而东长街人称“博士街”,其人才遍及海内外,蕲春县因而也成为“教授县”。
蕲州龙凤山惊现千年蕲龟壳,现收藏于蕲州中药材市一药店内.据省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该蕲龟在1500年以前.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21 01:16
千年蕲龟壳
作者: 春风雨 时间: 2007-9-21 17:57
资料很好,我也收藏了,谢谢!
作者: 袁银生 时间: 2007-9-21 20:20
好东西呀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9-23 20:18
好资料。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25 22:43
江西义宁州(箬坪)
义宁州地处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交界处。唐代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年(785-805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高乡、崇乡、奉乡、武乡、仁乡、西乡、安乡、泰乡)置分宁县,唐、宋两朝均为上望等级的大县。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 宣统二年,义宁州析出县南上崇乡、上武乡另设铜鼓县。民国元(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民国3年改义宁县为修水县。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三省(湘、鄂、赣)九县(靖安、奉新、宜丰、铜鼓、平江、通城、崇阳、通山)的交界处和三个省会城市(长沙、武汉、南昌)的中心点。修水历史悠久,汉代即建制,称艾县。后有分宁、宁州、义宁之称,1914年改称修水至今。全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幅员最广的县,辖36个乡镇,总人口近80万。境内交通便捷,具有极强的边贸地域、物流集散中心之优势。修水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宋代黄庭坚诗书双绝。近现代陈宝箴一门五杰(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蜚声海内外。秋收起义首先在修水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率先在修水升起。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明设铜鼓营,清置铜鼓厅,1912年置铜鼓县。因县城东边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称为\"铜鼓石\",铜鼓县名因此而得。全县人口13.5万,面积1547.7铜鼓县,山川秀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辖6镇3乡。县府驻永宁镇。铜鼓县交通方便,上浏公路、铜修公路、阿港高速公路横穿境内,离宜春市120公里,可沟通浙赣铁路,到南昌180公里,可沟通京广、京九铁路,距湖南长沙黄花机场150公里。
铜鼓县历史沿革 商周为艾侯国地,春秋为艾邑地,先属吴, 后属越,汉属豫章艾县。隋开皇九年属建昌。 唐长安四年置武宁县,艾入武宁;贞元十六年,析武宁西八乡置分宁县,属分宁。宋建炎四年属义宁军。尔后改析多次,时称分宁,时称宁州。 明万历五年设铜鼓营;清沿明制,仍属宁州。雍正元年,设铜鼓城瑞州分防府, 移驻瑞州同知,行政仍隶属宁州如故;嘉庆六年改宁州为义宁州。宣统二年,设铜鼓抚民厅,辖州八乡中之崇、武两半乡。民国2年建县,称铜鼓县,直隶省政府,3年属浔阳道,15年废道仍隶属省政府。 民国20至38年,先后分隶第一行政区和第二行政区.土地革命时期,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属湘鄂赣省管辖。境内86% 的地区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余者则为游击区。1934年,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司令部等一度移驻幽居。 1949年7月14日解放,同月28日成立铜鼓县人民政府, 隶属袁州专区。1952年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隶属南昌专员公署。1958 年复为宜春专员公署,属宜春专区。1978年改为宜春地区行署, 属宜春地区。2000年8月宜春撤地设市,铜鼓隶属宜春市。
其主要特征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铜鼓县是湘颚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亲临铜鼓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彭德怀、宋任穷、腾代远、黄公略、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转战铜鼓。在革命战争年代,铜鼓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牺牲。解放后,中央、省对铜鼓革命老区关怀备至,被批准为\"全苏区县\"。
有关箬坪的地方: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港口乡箬坪村流本组小学。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港口乡箬坪村山坳小学。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港口乡箬坪村小学。
修水县黄坳乡箬坪村电站 地址:箬坪村 邮编:332412 电话号码:
修水县黄坳乡箬坪村小学 .
另:宜丰县北部,天宝乡所辖行政村也有一个叫箬坪村的。还有别处的不在此范围。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27 11:23
查找箬坪村地址?
1修水县黄坳乡箬坪村电站 地址:箬坪村 邮编:332412 电话号码:
2修水县黄坳乡箬坪村小学 .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27 12:30
我与修水县黄坳乡政府办公室向同志(0792---7892111)交流箬坪村现在叫九龙村.党支部书记姓矩电话13576207279.村里大部分人姓袁!
修水县黄坳乡九龙电站工程 项目主要内容: 九龙水电站位于修水县黄坳乡境内,坝址位于九龙村龙潭组,机房位于朱砂村港口...修水县黄坳乡九龙三级(箬坪)电站项目 项目主要内容: 九龙箬坪水电站位于修水县黄坳乡境内,坝址位于修河支流罗溪水.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28 09:41
谢达军对资料的补充。
箬坪看来是修水、铜鼓之交界。对山区而言箬坪算是较大的一块平地,是乡镇级的文化中心。
不知邮件收到否?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28 10:30
邮件收到.我在积极联系.已经有了进展.见家谱杂谈.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28 11:00
箬坪看来是修水、武宁县之交界。箬坪在修水县城东面.请问铜鼓县港口乡箬坪村在铜鼓县哪个方向距离县城多少里?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9-28 11:52
我查铜鼓县港口乡在铜鼓县西北角与修水接界距离铜鼓修水县城都较远..不知道铜鼓县港口乡的箬坪近代是不是归属义宁州管辖?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9-28 12:07
清宣统二年(1910年)成立的铜鼓县。请看邮箱。
作者: 袁春海 时间: 2008-4-8 08:41
袁氏各位宗亲和研究会诸位领导:大家好!
现将我堂在续修族谱文字编排中的几点疑惑提出请你们帮助确定一下排版用字用语方法:
1) 生殁记年如用农历记法某月某日后面要不要写日:如正月十八?还是正月十八日?
2) 殁年月日写好后是否要写埋葬地址?我查看过多家袁氏族谱有的写明葬址有的没有写葬址,请诸位多提各自的看法。
3) 原配夫人生育有子女,逝世后男方又续继夫人但未生育,请众位参阅下面范例,并请赐教文字写法和编排方法何为妥。
版本例一:
春义 生於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时
配蒋家庄蒋兆凤长女乃琴
生於一九三八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已时
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戊八月初十未时
葬东周港河东南首西南向
继配泰兴胡庄乡孔庄村孔令益长女网珍
生於一九五零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
生一子:剑
生三女:正芳、其芳、苹芳(子女均系蒋氏所生)
长适泰州市高桥郭文奎子宝林
次适野徐王长芝次子庆柏
三适许五尹本信子春林
版本例二:
春义 生於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时
配蒋家庄蒋兆凤长女乃琴
生於一九三八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已时
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戊八月初十未时
葬东周港河东南首西南向
生一子:剑
生三女:正芳、其芳、苹芳
长适泰州市高桥郭文奎子宝林
次适野徐王长芝次子庆柏
三适许五尹本信子春林
继配泰兴胡庄乡孔庄村孔令益长女网珍
生於一九五零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乐德堂袁氏族谱续修编委会袁春海
联系人:袁春海13961049098 0523-86826448
ych0086@163.com
作者: 袁春海 时间: 2008-4-8 08:42
袁氏各位宗亲和研究会诸位领导:大家好!
现将我堂在续修族谱文字编排中的几点疑惑提出请你们帮助确定一下排版用字用语方法:
1) 生殁记年如用农历记法某月某日后面要不要写日:如正月十八?还是正月十八日?
2) 殁年月日写好后是否要写埋葬地址?我查看过多家袁氏族谱有的写明葬址有的没有写葬址,请诸位多提各自的看法。
3) 原配夫人生育有子女,逝世后男方又续继夫人但未生育,请众位参阅下面范例,并请赐教文字写法和编排方法何为妥。
版本例一:
春义 生於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时
配蒋家庄蒋兆凤长女乃琴
生於一九三八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已时
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戊八月初十未时
葬东周港河东南首西南向
继配泰兴胡庄乡孔庄村孔令益长女网珍
生於一九五零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
生一子:剑
生三女:正芳、其芳、苹芳(子女均系蒋氏所生)
长适泰州市高桥郭文奎子宝林
次适野徐王长芝次子庆柏
三适许五尹本信子春林
版本例二:
春义 生於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时
配蒋家庄蒋兆凤长女乃琴
生於一九三八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已时
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戊八月初十未时
葬东周港河东南首西南向
生一子:剑
生三女:正芳、其芳、苹芳
长适泰州市高桥郭文奎子宝林
次适野徐王长芝次子庆柏
三适许五尹本信子春林
继配泰兴胡庄乡孔庄村孔令益长女网珍
生於一九五零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乐德堂袁氏族谱续修编委会袁春海
联系人:袁春海13961049098 0523-86826448
ych0086@163.com
作者: 剑 时间: 2008-4-8 09:05
个人观点:生殁记年如用农历记法某月某日后面应该写日:如正月十八日(或正月初八日)
另:范例版本二好:
春义 生於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二月二十八日戌时
配蒋家庄蒋兆凤长女乃琴
生於一九三八年戊寅八月二十四日已时
殁於一九八二年壬戊八月初十未时
葬东周港河东南首西南向
生一子:剑
生三女:正芳、其芳、苹芳
长适泰州市高桥郭文奎子宝林
次适野徐王长芝次子庆柏
三适许五尹本信子春林
继配泰兴胡庄乡孔庄村孔令益长女网珍
生於一九五零年庚寅十一月二十一日寅时
作者: 袁春海 时间: 2008-4-8 12:33
拜读了,谢谢您!
另请指教:因族谱老版本均注明殁葬详情连葬何方向都有,此次续修族谱时,葬地和葬何方向都要写明吗?拜托您!
袁春海致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2-21 19:31
有所邦助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