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给袁资友先生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3 11:29
标题:
给袁资友先生
From: "王树蕲" <wangshuqi1020@163.com>
To: yuan7993001@126.com
Date: Fri, 20 Jul 2007 17:10:14 +0800 (CST)
Subject: 给袁资友先生
袁先生:
您好。
我在网上浏览了您搜集的古今袁氏《名人录》,看得出来您花了不少工夫去搜集研究,但是,我们蕲春县的名人袁殊,却没有他的事迹啊。他可是进了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名人啊。他的事迹是很了不得的,而且也是十分感人的。希望您能搜集一些他的事迹刊出来。
湖北蕲春王树蕲
2007、7、20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3 11:31
标题:
王先生您好! 谢谢您的提醒!我们确...
王先生您好! 谢谢您的提醒!我们确实只是收集来的资料,有没有收集到的是正常的,但是,只要有线索,我们就会加进去。 另外,这次出门寻根,找到了江西,我们老家谱上说祖上在明成化二年从江西南昌县瓦西坝朱市巷迁来。资料显示,一个瓦雪(燮)坝在赣南,一个瓦雪坝在蕲春。我们从江西丰城迁周边地区有可能,从赣南没有可能。因此,我们到阳新看了他们那里收集到的谱,明确说了是蕲春的瓦雪坝。他们去访问过,你们那里的瓦雪坝,袁姓人只住过两代人就搬走了,现只有姓吴的在那里住了。
请问王先生:贵县瓦雪坝今叫什么名字?贵县在明朝时是不是归南昌县管辖?
非常感谢您!
袁氏家谱文化网 袁资友 2007.7.24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3 11:34
标题:
[分享]袁殊——中共情报史上最多面的“五...
[分享]袁殊——中共情报史上最多面的“五重间谍”
本帖地址: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121&ID=738843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又名学艺,化名曾达斋,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他有多重身份: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然而他的秘密身份却是货真价实的中共特科。
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了特科的工作。按照地下党负责人的指示,1932年春,通过表兄、黄埔一期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中统头子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后来他由吴醒亚介绍,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了解与结识许多人并且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
当时,中日正在谈判,谈的是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这自然成了新闻界的抢手货。由于袁殊有岩井渠道,消息又快又准,这位“涉外”记者立即成了红人,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时间,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方的情报人员。自然,是得到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成为了“三重间谍”。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了日本。
回国后,袁殊即与冯雪峰联系上。1937年6月,潘汉年以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回到上海。从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区,在潘汉年的导演下,袁殊成功地演出了一场场出色的情报战。
冯雪峰建议他以青帮身份“找杜月笙想想办法”,办起了时事刊行社。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有相当的日本关系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个叫袁殊的日本留学生与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关系不错,戴笠听了很高兴,于是亲自登门拜访。
袁殊感到事关重大,立即去请示潘汉年。潘汉年沉吟了一会,说:“这是件好事,机会难得,你千万不可错失良机,答应戴笠的一切要求。”
戴笠给袁殊安排了两项任务: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二是坚持留在上海,不管时局有怎样的变化。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一个身份:军统,加上中统、青红帮、日伪,以及货真价实的中共秘密身份,则是五重身份了。这在中国情报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最多面的间谍了。
从此,袁殊通过各种关系,大量获取日本情报,首先是向潘汉年汇报,然后,有选择地给军统汇报——毕竟是国共合作时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袁殊置生死于度外,化装成日本学生,越过战线,深入到了日军阵地侦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我方避免了很大损失。
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命(潘汉年之命,表面则是戴笠之命)留了下来,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与枪杀臭名昭著的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爆炸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1937年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自然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当然,这事不仅潘汉年知道,军统也是知道的……由于袁殊迭立奇勋,戴笠把他召到香港予以奖励。在香港,袁殊还见到了潘汉年。
辉煌的战略情报
在香港,袁殊接受戴笠两项任务:一是暗杀李士群;二是深入日本关系,交换和平意见。袁殊回到上海,同军统潜伏人员策划爆炸李士群的巢穴76号。没想到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等人叛变,把他给出卖了。后来,袁殊被作为“外务省情报人员”,引渡到了岩井那里。
根据潘汉年指令(事实上,是中央的具体部署并研究批准),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的本部,“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于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馆成立。
潘汉年借岩井之名,建立了这么一个机构,除了掩护一个电台外,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
在日伪与顽固派的夹攻下,隐蔽战线工作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深入敌人内部。在这之前,潘汉年已派关露打进76号。有袁殊进入了日本人活动的圈子中,对获取情报也就更加有利。延安由于远离情报中心上海,正急待掌握日本大本营动向及日、汪、蒋三方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的微妙关系与变化。于是大量情报发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务省安排,陈孚木与袁殊一道,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应邀到日本访问。外务省头子野春吉三郎,是组织这一访问的主角。吉三郎向陈、袁透露,当前的国策,是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
来自各方面的情报表明,日军南进,已是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了,潘汉年即告延安。
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后,苏联始终担心腹背受敌。在有了确定日军南进的情报后,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兵力到西线。
自1939年到抗战胜利,袁殊从来没有发生任何意外,这无疑是与他的智谋与出色的活动分不开的。
当然,这期间完成的情报工作可谓数不胜数:及时向党中央提供了日伪内部的人事更迭;苏南日军的兵力部署、清乡行动;建立通往根据地秘密交通路线;救援被俘的我方人士,这包括袁殊亲自救出的鲁迅夫人许广平,掩护潘汉年、范长江、邹韬奋等进入根据地;由于情报及时,栗裕部队迅速跳出了日伪合围的“篱笆墙”……
后来,袁殊又担任了一系列伪职,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他的情报工作日益老辣。
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伪教育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分。“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殊被任命为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五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授予中将军衔。
直到第二年,即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才知道袁殊去了解放区,不由得勃然大怒,于是,“抗战有功人员袁殊”,立即变成了“共党汉奸”,军统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
“双十”协定后,袁殊随军北撤。华东组织部长曾山同志亲自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也证明是组织的意思,从此,“曾达斋”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
最后的岁月
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转到了李克农的情报部门,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
潘汉年每次到北京开会,两人都会见面。最后一次,即1955年,袁殊到北京饭店看潘汉年,潘十分伤感地说了一句:“凡是搞情报工作的大多数都没有好下场,中外同行都一样。”在潘汉年事件发生后没几天,袁殊也被捕了,判刑12年,1967年期满,正是“文革”,又再度被押8年,1975年期满,仍被解送到另一个劳改农场“就业”。他还不知道,他的妻子端木1968年因受恐吓,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未遂,后离家出走,从此下落不明,显然已不在人世了。
1982年潘案平反后,袁殊也被宣布“无罪”,但困扰他的种种“左”的做法,仍叫他晚年不得安宁,临终之前,精神也极为紊乱。1987年11月26日,袁殊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3 11:37
标题:
中共特科中的五重间谍袁殊 双...
中共特科中的五重间谍袁殊
双重间谍乃至三重间谍在世界间谍史是常见的,但是五重间谍就很罕见了。在中共的情报系统中,有一位叫做袁殊的间谍,他除了是中共特科(情报机构)成员之外,还在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中统)、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中工作,同时为青洪帮和侵华日军做事,具五重身份,是极为罕见的五重间谍,而他做五重间谍多年,居然也能平安无事。
袁殊1911年出生于湖北蕲春,1929年到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创办《文艺新闻》。1931年10月,袁殊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立即转入特科的工作。1932年春,通过表兄贾伯涛的关系,袁殊见到上海市社会局长、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处(中统)头目吴醒亚,打入了中统内部,成为了双重间谍。
后来他由吴醒亚介绍,成为新声通讯社的记者,从而可以出席南京政府的记者招待会,并在期间认识了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岩井英一。当时,中日正在谈判货币兑换率与关税问题,袁殊有岩井的渠道,消息又快又准,很快成了红人,连吴醒亚对他都刮目相看。过了一段,岩井便开始每月付袁殊两百元的“交际费”,这样,他又成了日本的情报人员。这事先得到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批准,他成为了三重间谍。
不久,岩井又安排袁殊到日本。回国后,袁殊为了加强自身的保护色,开拓情报来源,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帮,从而成为了四重间谍。
从1937年6月到1946年,袁殊在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潘汉年的领导下,进行了诸多情报战。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笠一时找不到熟悉日本问题、又有相当的日本关系的人,得知袁殊曾留学日本,又日本领事馆副领事岩井英一关系不错,便亲自登门拜访。袁殊请示过潘汉年之后,同意与戴笠合作。戴笠给袁殊安排了两项任务:一是收集日本方面的情报,二是坚持留在上海,不管时局有怎样的变化。就这样,袁殊又多了一个身份,即后来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此时已经是五重身份了。这在中国情报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袁殊的多重身份是为中共服务的,他通过各种关系获取来的情报首先是向潘汉年汇报,在国共合作期间也部分向军统汇报。
中日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争期间,袁殊化装成日本学生,深入日军阵地侦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使中国避免了很大损失。上海沦为孤岛后,袁殊奉命留了下来,以军统少将的名义,成立了秘密行动小组,专门惩办侵略者和汉奸,并得到了军统局的奖励。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行动小组炸毁了日本在虹口的海军军火仓库。为此,军统给袁殊记了大功。
上海沦陷后,岩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并成立了一个日本特务机关“特别调查组”,袁殊也成为其中一员。袁殊向岩井提出成立“兴亚建国运动”的本部。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于1939年11月在岩井公馆成立。潘汉年借岩井之名,建立了这么一个机构,除了掩护一个电台外,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大局的考虑。有袁殊进入日本人活动的圈子中,对获取情报也就更加有利,袁殊利用这个机构将大量情报发往延安。
由日本外务省安排,袁殊1942年初作为兴建运动的代表到日本访问。日本外务省头目野春吉三郎是组织这一访问的主角。吉三郎向袁殊透露,当前日本的国策是准备诱降蒋介石,建立一个以日本国为主体的大东亚共荣圈,日军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部署。这一消息让袁殊为之一震。袁殊汇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情报,认定南进已是日军确定不移的战略决策了。潘汉年立即将此情报报告延安。
在欧战全面爆发之后,苏联始终担心腹背受敌。在有了确定日军南进的情报后,苏联这才放心大胆地从远东调出了几十万人的兵力到西线。
袁殊后来又在日本人的机构中担任了一系列职务,如清乡政治工作团团长、江苏省教育厅长、清乡专员以及伪保安司令等等,获得的情报也更加多。1945年初,袁殊辞去了江苏省教育厅长等职,仅留下一个上海市参议的名份。
抗日战争胜利后,袁殊被国民党方面任命为忠救军新制别动队第五纵队指挥和军统直属第三站站长,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1946年初,国民党方面发现袁殊去了中共的地盘,这才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军统于是对袁殊下了通缉令,并派人去苏州抄家。时任华东组织部部长的曾山找袁殊谈话,考虑到各种关系,让袁殊暂时改名,跟他姓曾。从此,“曾达斋”的名字一直用了几十年。后来,袁殊被任命为中共华东局联络部第一工作委员会主任,定为旅级。1949年,袁殊到了北京,转到了李克农的情报部门,做日美动向的调研工作。1987年11月26日,袁殊逝世,享年76岁。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4 15:37
标题:
袁先生您好。刚上网看到您回复的贴...
袁先生
您好。
刚上网看到您回复的贴子,我很高兴。说明您还在留心这方面的资料。现就您提出的事情作个回复吧。
我们蕲春县的蕲州镇,在明代是朱明王朝的仁宗第六子朱瞻堈的封地。他是从江西建昌于1445年迁来蕲州就藩的。至1643年繁衍了十代。蕲州确实有一个瓦屑坝,那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家所在地。也是现在的一个地名。我说的袁殊,就是生活在瓦屑坝这条街上,现在这条街叫东长街,它的尽头处就叫瓦屑坝。袁殊的一世祖就自江西丰城,他们明洪武时期封为百户,迁来蕲州的。到袁殊是第十八代。他们的落籍地现在蕲州城内的袁家弄。子孙大都迁出了蕲州,但蕲州还有姓袁的支系存在。袁殊的世系表如下:
一世祖袁福公,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丰城县迁来蕲州,后落籍于蕲州城内的袁家弄——二世胜公——三世贵公——四世纲公——五世英公——六世鹤公——七世裳公——八世一和——九世光国——十世招卿——十一世孔士——十二世开宙——十三世淳公——十四世培桥——十五世钟瑜——十六世愈文——十七世晓岚分家后居住在蕲州东长街——十八世袁殊,字学易(见蕲州·《袁氏宗谱》)。
王树蕲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4 16:36
标题:
多么无私的友人啊!感谢!佩服!尊敬!...
多么无私的友人啊!
感谢!佩服!尊敬!佩服!感谢!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