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前哨报》女记者袁懿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6-13 10:58
标题: 《前哨报》女记者袁懿
  《前哨报》女记者袁懿
  作者:兆丰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二分区的《前哨报》有一位女性副主编袁懿同志,她仅仅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了一年多时间就牺牲在岗位上,当时只有22岁。但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热情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榜样,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出色的女记者。
  袁懿,亦名佩弦,乳名粉莲,1924年3月18日出生在江苏大丰市小海镇(时属东台县)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袁懿4岁时就读于小海志成小学。父亲袁守仁由堂姑父余井塘(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后到台湾,曾任国民党中央行政院副院长等职)援引,在江苏省建设厅当科员,于是举家迁到镇江。袁懿转学就读于镇江师范附小,11岁小学毕业。此时。小小年纪的袁懿,已经开始细心地观察社会。
  1937年,袁懿回到家乡,先后就读于东台初中、垦区海光初中。后又在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女子师范、上海复旦实验中学、扬州震旦女中等学校就读。频繁地转学,多样的生活,为她深入接触和了解社会提供了机会。后来,她转入上海复旦实验中学读书。堂兄袁际禹的许多进步朋友,经常为她带来一些进步的杂志和书籍,使她明白了“皖南事变"的真相和大后方的黑暗。她对国民党政府及其“正规军”感到失望。1943年夏至1944年底,袁懿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法科。因家庭经济日趋拮据,她毅然走上勤工俭学的道路,利用课余和假日,给一位姓李的人当家庭教师,以维持上学费用。
  此时,在重庆的两个哥哥多次写信给她,要她到大后方读书,并告知,堂姑父余井塘在重庆国民党中央担任要职,她若去重庆,说不定能“飞黄腾达”起来。但袁懿对国民党政府已深恶痛绝。她毅然拒绝了哥哥要她到大后方读书的“规劝”,并放弃了一个法国教师许诺战后送她赴法留学的机会,在一个姓戴的同学的引荐下,与在上海秘密动员青年抗日的新四军人员结识。1945年初,她背着自己亲人,离开了日伪统治下的大上海,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投身于向往已久的抗日事业。
  1945年2月1日,袁懿来到高邮县姚费庄,参加苏中一分区政治部文工团工作。她第一次演出的民间文艺节目“花船花鼓灯”,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1945年5月袁懿被调到苏中分区(抗战胜利后改为华中二分区)《前哨报》社任助理编辑。她深入连队和机关采访,培养通讯员,组织通讯网,帮助干部、战士为报社写稿。这期间,国际国内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如党的“七大"胜利闭幕,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国民党夺取胜利果实,“双十协定”和国共停战协议的签字,全面内战爆发,等等。《前哨报》社的工作也紧张起来。这时,袁懿身患疟疾和痢疾,但仍抱病工作。正如后来《前哨报》在《死难烈士介绍》中说的那样:“她虽然身体虚弱,但却编报理稿到深夜,从不表怨言。”她自己也曾这样说:“我既抛弃一切参加革命,革命需要我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愿意呢?"袁懿这种忘我的革命精神,为大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袁懿还非常刻苦地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当时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尚未公开发表,在传阅过程中,她刻苦研读,从中探讨和领会革命真理。平时,她十分注意学习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和上级党委的指示,并付诸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她经常向上级机关了解有关指示精神,深入基层向干部、战士和通讯员了解部队的思想动态,及时组织稿件,并自己动手写稿,发表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进行宣传教育。她的文章总是深入浅出,切合实际。如苏中战役第一仗结束后,她立即在《前哨报》上用“每文"的笔名,写出了《从我军撤出泰兴、宣家堡说起》一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她还注意学习研究兄弟分区和各地委的报纸,从内容到编排上加以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办报质量。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向民兵工作干部进行调查,为,分区宣传科编写了《民兵政治教材》。她为自己能给革命事业多作贡献而感到无上光荣。
  1946年2月,袁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七大”的新党章尚未传达到分区,根据她的地主家庭出身,按“六大”党章规定,候补期应为二年。是年4月,分区机关总支批示:“因为该同志平时表现一贯很好",“缩短候补期为一年"。8月,又决定缩短为6个月,提前一年半转为正式党员。这时,她已担任报社的副主编。
  是年1O月中旬,国民党军占领两淮(淮阴、淮安)以及宝应、邵伯,斗争形势日益严重。10月7日,她写信给在华中野战军工作的爱人顾敏(后改名姚旭,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编辑室主任)说:“自邵伯、宝应相继撤守,分区即将转入游击战争。请你不要为我顾虑,我正安心地准备接受新的考验……我希望走最艰苦的路,使自己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因为她是女同志,组织上安排她到后方工作,可袁懿却坚持留在前方,锻炼自己。当她爱人因斗争环境变化而关心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时,她又挥笔作答:“我只希望成为你的坚强战友,而不愿做你的掌上珠。”她这些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至今还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时隔不久,高邮、兴化相继撤守,分区全境成为游击区。11月5曰,国民党军迫近,分区机关自沙沟村转移,至6日凌晨2时,转移到宝应吉家舍东北二里的庙堂沟(现为宝应县射阳湖镇王垄村下圩村民小组东界沟),情况很危急,其时仅有一条船只往返渡送机关人员。当袁懿渡河时,渡船行至大河中间突然漏水下沉,袁懿与郁青、谷汀、吕莉(女)4位《前哨报》社的同志同时不幸遇难。
  1946年11月13日《前哨报》第285期特刊以醒目的标题,两版的篇幅介绍了袁懿等死难烈士的事迹,号召大家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努力办好《前哨报》,以此表示对烈士们的深切悼念。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