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袁佩    时间: 2006-3-11 14:11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一

    家谱工作的顺序之我见  网页技术站长:袁佩

  大家好,我叫袁佩,负责网站技术,我家是江苏徐州的,现在无锡工作,因为我年龄比较小些,大学刚毕业一年多,对家谱的很多事情不是很了解,所以许多问题我根本就插不上话,但是我能做的绝对会尽力去做。不会丢咱袁家的脸!下面是我自己这段时间参加袁氏家谱工作的总结和经验,还请各位前辈多多批评指教!

工作总结:因为刚开始了解这个工作,所以没有做多少事情,我知道大家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袁氏家谱的事情只能抽时间做,在这点上我很惭愧,我用的时间太少,下阶段我争取做的更好!


个人经验:

我认为收集资料应该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翔实和充分的研究资料,所有的成果都只能算是猜测或者纸上谈兵

但是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袁氏后人,加上从古至今的迁徙和繁衍,可以说收集资料这个工作是个浩大的工程,不是几十个人就可以完成或者达到一定成绩的,在时间上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可是中国有句古语“众人拾柴火焰高”,问题的原因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工作浩大的原因所在是:袁氏后代分布广,人口多,现在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的想法,请看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传统的做法是我们去收集资料,去采访,然后在对所得的资料进行研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我们现在的做法应该是


发动众多的袁氏后人提供自己的族谱资料,尽量避免直接面对繁多的采集资料点

显然上述方法最明显的问题是如何发动大家提供资料,我认为最好最经济的方法是在网上,因为网络对每个人都是公开的,是一点对面的,至于具体的方式我有一点经验,比如:网站友情链接,QQ群消息,针对搜索引擎的网站优化等。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举个例子,在我们网站的首页(http://www.yuanscn.com)可以放个链接,连到一个填写统计资料的页面,比如:

在线收集资料的内容:(其中必填的项目为:“现居住地”、“人口数量”、“辈份排行”、“联系人”、四项联系方式至少选填一项)

现居住地: 中国  江苏省  徐州市  邳县  陈楼镇袁湾村
人口数量: 1200人左右
祖    : 江西喜鹊窝
族    : 崇本树宗,保世永裕
族    : 卧雪堂
辈份排行: 天熙(希)道怀凤,震启宗福增,大自成克都。

迁徙资料: 因没有流传下来家谱,往上便不知到祖辈从哪里移居到此,只是老辈传说从江西喜鹊窝迁移到此,另说是从河南相城迁移到此,因无考据,不能妄下结论。我们于2002年修家谱时,我和本族春宗公专程去了上海图书馆家谱馆查阅时,也只查到长江下游的同家谱牒。

: 袁大怀
手    : 13812959302
电    : 0516-86411334
电子邮箱: ydh1209@sina.com
其它联系: QQ-59293128

如果每个看到我们网站的袁氏后代都能仔细的填写,那么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份资料,经过整理可供大家查询和阅读(在网上),为以后的工作做基础。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很不成熟,是我在网络经营三年的经验,由于我表述能力有限,可能大家没看懂,欢迎各位前辈斧正!

我的联系方式QQ:68787240  
感谢中华袁氏研究会给我的这个机会,我一定尽力做好我的工作!
作者: Admin    时间: 2006-3-19 16:39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二...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二

    如何处理“想”和“做”之间关系  网站创始人:袁资友


  一、袁氏总述  水有源,树有根,国有史,家有谱,袁氏望族,根在汝南(即河南省汝南县),兴于江西袁州府(宜春),迁于鄂湘、江浙、川黔、粤桂,远播于台港、东南亚,身为袁氏一员,何其荣也;谱于袁氏宗,何其善哉!  汝南者,南朝宋侨立司州于县瓠城,隋改县名为汝阳,唐宋为蔡州,后置汝南县,元初以后至明、清为汝宁府。后又改称汝南县、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汝南市等。现又改称汝南县,属驻马店市。 袁氏是虞舜裔孙满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皇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陈郡,今河南淮阳)建陈国,妫满死后,溢号为陈胡公(即陈胡公满),满生二子,长子靖伯,次子庚伯,庚生季子惛,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庄伯辕-诸,字伯爰-涛涂-仲宣,宣以祖父字为姓,叫爰仲宣,宣-突-侨-雅-颇-买-佚名-告。告避难于河南、洛阳之间,告生政,政因“爰”与“袁”同音,遂改爰为袁姓,传至于今。并发展成为世界100大姓中的前第30多位。  袁政第60代孙袁昌居洛阳,昌生袁安,字邵公,家贫好读,常傲寒门雪,故称卧雪先生。一夜苦读冻僵在外,被洛阳令救起,保举为孝廉。汉和帝即位,升为司徒,历任太仆、司空、河南伊等职。袁安不避权贵,正直不阿,以严明著称,多次弹劾窦氏外戚专权,就连天子大臣也敬畏三分,为时人称颂。帝封汝南为袁氏食邑,其子孙兴旺发达,四世五公,把袁氏推向最兴盛时期,因此汝南成为袁氏发祥之地,后裔推崇袁安为一世祖,堂号为汝南堂。  袁安生子袁敞、袁京、袁赏。袁京为蜀郡太守,袁京生二子:袁彭、袁汤。袁彭生袁成,袁成生袁绍,字本初,东汉末为司隶校尉,一度称雄于河朔。袁汤生袁逢,袁逢生袁术,初为虎贲中郎将,后占据南阳,曾在寿春称帝。袁氏自袁安其后裔盛极一时,安第38代孙袁志君,为广东布政使,为官司清正,深受广东人民爱戴,后辞官居温塘,祖。其后裔迁江西,几经辗转,后裔袁荣,号悦塘公,南迁东莞温塘始祖,志君公生子清隐,号白眉公,白眉公生十八子,榖旦、榖升、榖顺、榖良、榖政、榖财、榖宝、榖昌、榖德、榖存、榖清、榖明、榖征、榖敏、榖有、榖梅、榖松、榖啓,其三子榖顺迁江西袁州分宜县,生四子,袁福、袁禄、袁臻、袁 ,袁臻官封大司马、东南安抚使,光禄大夫,其后裔崇为一世祖(即司马祖),1127年受宋高宗皇帝调往广东镇守,居南雄“珠矶巷”,阿树村,生二子,长子弘道,次子弘德,弘道封准备将军,弘德调贵州团练副使,后袁臻告老辞官,携二子移居东莞阮湧,弘道迁茶山,为茶山始祖。袁弘、袁德生六子,袁玧、袁琚、袁僕、袁深、袁珵、袁瑨。袁玧迁袁家湧沙亭坊(即西亭坊),袁深迁长州,袁瑨迁石碣始祖,袁玧生安福光祖,祖生德裕、德进,进迁湛翠湧口坊,德裕生三子,震兴、巨兴、曰兴。曰兴生宏远,宏达,达生廷芳、廷昌,号监塘(即九世监塘祖),生五子,长子遇端,字颤轩,次子喜泽,字弘济,三子幼常,字荔荘,四子秉忠,字克顺,五子秉信。三子荔荘房生三子,长子崇,迁阳江,次子密,字素庬,迁湛翠苍前坊(即墩厚坊),三子华,字慕荘,居西隅,密生四子:长子汉,号一湖(即一湖祖),次子浩 ,三子俊,四子湜,一湖祖生五子,道高、字文表(即文表公),梓桥、梓清、梓泽、梓瑞、号东池(即东池公),现传文表公,东池公二支支脉旺盛,源远流长,谨此以明宗支之同源也。

  二、“做”袁氏家谱的现实意义
  读史书、研天象,似乎袁氏从古到今,政坛上有,史书上载,算命的多;今天,看报纸、听新闻、走进人群,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世界上姓袁的人很少,分布散,没几个政治、经济界的名人,今不如昔。碰上几个网友,问你始祖名姓、何方人氏、排行派系,略知一二者,寥寥。于是,愚不揣才疏学浅,于10年前初创了《袁氏家谱》网站,一为因未完成父辈的嘱托修好族谱而谢罪,二为天下寻不到“根”的同宗游子建一个宽泛的平台,说不定哪一天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让游魂有所归、游子有所依、后人有所资也。
  我常想这样几个问题:目前我们看到的袁氏家谱,大多是民国、前清、明朝留下来的,那么宋元朝、五代十国、三国两晋时期的《袁氏家谱》怎么没有呢?怎么到汉代有史可查呢?
  其实,秦汉是我国文化发达的朝代,秦有文字、汉有纸张,但都不普及,只有宫廷才有文人御笔,写的都是国史,百姓不可能写家谱,所以大多数人找不到祖宗,胡乱朝史上靠,拉名人做祖先不足为怪。况且,秦汉时期传下来的多数资料是写在龟甲兽骨或竹简上的,是篆字、金文等相形文字,都埋在帝王的墓葬中,到了30年代以后才逐步被发掘出士,开始人们并不认识这些东西上刻的什么,到了五六十年代,郭沫若才终于认出了这些字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此之前所写的家谱,一是靠口传,二是靠纸质资料保存。
  中华五千华,其实多动荡。分分合合,外强入侵。外国博物馆中拥有的收藏,我们没有。有的是他们偷的,有的是民族败类们卖的,有的是在战争中大批大批被洗劫去的。蒙古人、西夏人、金人、满人、胡人、八国联军、日本入侵,我国的上下五千年,其实是受屈受辱的时候很多,所以我们的国史难周,家谱不全。加上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欢“民以食为天”的民族,吃饱了,不再想其它的事情了。我们的宫廷,多谋于权术,我们的野党,多钻于私利,党派更迭,世代如斯。文随政改,策因代变,因而史料的不连续、同一事不同描述也很正常。百科大观“圆明园”且不能保,况民间家谱乎?加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文物毁了、“四旧”拆了、古书烧了、古碑砸了,七十年代中后期,许多农村实行了“三上山”运动,盖在田地中的旧房子都拆了、旧古迹都毁了,家谱资料的最最安全的保险库是在达官贵人们在地面上看不出来痕迹的墓葬中。
  既然国家保存的资料不是全的,那么民间的资料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我们手上的早则明朝、晚则清朝、迟则民国是从何而来的呢?我想,是一批有责任心的学者们“做”出来的。他们读的书不可能有现在的多,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许多古墓还没开挖出来,还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的网络横联天下。他们以有当时有限的资源,辅以上辈的口传,写出了《有明袁氏家谱》、《大清袁氏家谱》、《洪宪袁氏家谱》等等。也许个中有些瑕疵,也许个别张冠李戴,也许这也许那……,但是,他们行动起来,“做”出了家谱,起码他们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资料记录下来了,这就是他们的成就,就是最值得我们效仿的敬佩的地方!
  家谱,你“做”了吗?“做”家谱要等到家族中老者健在时,现在“做”不会后悔不及。

  三、袁氏家谱是“做”出来的。“做”就是动腿、动口、动手、动脑。
  对于家谱,可能想理顺一下关系的人很多,想搞清各自的各代祖宗的人多,想知道所接触到的袁氏人们和自己是什么辈份关系的人多,想来想去“想”不出办法的人多。有些人问过爷爷,爷爷不知道,有些人问过父亲,父亲也不清楚,有些人走进墓群,墓碑上没有答案,有些人想到大图书馆去查一查,可不知道哪个图书馆里有他所要的资料,于是有朋友发现了我们www.yuanscn.com,来电邮的、打电话的、留言的、发帖的,往往第一句话就是“请帮忙查一下我的祖先叫什么啊?”第二句话往往是“我是××辈的请问和其它地方的哪一支是同一宗啊?”大家“想”知道什么很清楚了。我们办网站的人也想:我们要是已经有这样的数据库该多好哇,想查证哪一支,键盘一敲结果出来,转眼就把几千年分离的骨肉亲情接上了,多有成就感呀!
  分布在数以万计的乡村中、城镇中、工作中的袁氏宗亲,特别是40多岁以后的人们,可能对“我会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什么、多少年后人们还会记起我吗”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有的拼命挣钱、有的活着就为自己立碑,都“想”使自己留声留名留迹,可是,我们现在了解的很多人是靠这些让后人知晓的吗?不是,是史书(国史)、家谱传下来的。
  家谱,怎么“做”?
  现在,好多袁氏宗亲有兴趣、有热情,但不知做什么、如何做、从何处下手“做”、哪先做哪后做、“做”出来以后又该如何“做”?笔者认为:
  1、做家谱要有个小计划:对于自己什么时候方便走访哪些地方哪些人有个大体安排,去的时候一定要带上纸笔,如果有相机带上,把袁氏生活环境照一照,跟与你合作的人照个合影,留个电话、地址,地名注意其不断变化的名字都记上。
  2、做家谱先做自己的。你这个家庭中所知最早是谁,生了哪几个,朝下又生了哪几个,都叫什么名字,住哪里,生于何时,娶妻何人,哪些人有成就,祖坟在什么地方,最好看看碑文。此支系和袁氏家谱网上的是否能连上。派谱排行是什么。最早从哪里迁来,是口传还是文字资料。有无家谱书藉。
  3、也做住在附近的其它系的袁氏资料。也可顺便做,也可专门做。对于它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从中丰富一些资料、充实一下自己、长长见识开阔眼界。就算是帮了做了,也是积德造福的善事。
  4、建立专门档案。每次采访回来,可能是零星的信纸,也可能是笔记本,也可能是其它的。最好回来后立刻标记清楚,哪是什么资料,最好完整地再看一遍,加以整理和补充,批注,以防过了这段时间忘记其来龙去脉了。原始稿件不要轻易丢弃,最好用档案袋分类装好。做事要有条理。
  5、尽快地出作品。有了辛辛苦苦的采访,应尽快地把资料归档分类,写出成型的文章来,命名为《某地袁氏家谱》,包括以下环节:始祖姓名,传承世系,迁徙分布,显赫事迹,墓地,宗祠,科名,序言,续谱人等,作谱时间。
  6、后期工作。如果有条件,要用电脑输入,保存在电脑和软件上都不保险,因为软盘好坏,电脑好进病症,最好刻成光盘,并发到袁氏家谱网站来yuanscn@163.com
  如果你有精力和能力,应该把这些资料油印出来,每户一册,不管资料有无缺点,但毕竟是个资料。让更多的人管理,日后不会丢失。我在1993年做了这样的工作,只要听说哪里有姓袁的,我就打听去问一问。结果意外发现了我县四处与我同宗同派的袁姓村庄。我印毕后,每户免费送了一册。
  注意:对于非组织性的个人“做”家谱工作,如果做是很辛苦的,如果多几个人手,当然是好事。如果不收费为上册。
  7、“做”家谱之前,每到一地,先问问这个地方姓袁的集中住哪里,走到集中地再问袁姓岁数最大的、最有文化的或者对家谱最感兴趣的是谁,争取和他们面谈,问问他们,他们会帮你出主意的。采访的过程困难是正常的,看看我写的《袁氏家谱襄阳寻根记》,或许会有所准备。到大地方,一定要地图。但小地方,看地图不行,只能靠嘴勤,多上烟,多问路。 

  四、“做”家谱工作忌讳的事。
  不要动不动想收点费,不要怕自己吃了经济上体力上的亏,不要凭空想象,不要怕走路,不要幻想突然有一天从某处能搞到自己的家谱,不想觉得你爷爷爸爸身体都还好晚几天问他们没问题,不要因为没人安排你觉得不好意思去问人家,不要怕别人对你不太热情,不要受了委屈就泄气你可以当时泄气第二天泄气但不可以一蹶不振。
  做家谱是积德自己造福千秋的事。做好了,你的成绩让你能够终身受用不尽。
  做家谱是男儿的事,如果你是女儿身但有此才气和魄力我们坚决支持你!我说的男儿是指气魄和作风。做家谱是傻子做的事,因为他在别人休闲快活的时候独自辛苦别人说你傻!做家谱是公益性的事必须学会奉献无私忘我勤奋否则就不要做让别人做。

  我爱家谱,所以我做家谱,我做家谱所以我快乐!
            [em04][em14]
作者: 袁银生    时间: 2006-3-19 16:55
标题: 袁佩 这个方法好 网站可以采用是不是还可...
袁佩 这个方法好 网站可以采用是不是还可以做的更详细一点。这样以便于一看就清楚了。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6-3-23 16:21
标题: 我爱家谱,所以我做家谱,我做家谱所以我...
\"我爱家谱,所以我做家谱,我做家谱所以我快乐\"!资友的话我真喜欢.所谓做家谱,没有行动是不行的.有行动没有方法也不行.资友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又指出了一条捷径.我们真该庆幸上苍和祖宗的福荫.上述的方法很实在,也很实用.各位宗亲\"想\"了吗?想了就做吧,脚踏实地,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吧,我们跟着,都跟着...... ...... ......
作者: 春风雨    时间: 2006-3-24 18:18
标题: 资 友的一番知心番话,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资 友的一番知心番话,说到我的心里去了.做家谱,首先要喜欢家谱,把编纂族谱为已任,不图名, 不图利,甘愿吃苦爱累,甘愿为家族事业做贡献,并能从中能寻找快乐,我也有此体会,愿与甘愿为家族事业做贡献的袁氏宗亲们共勉!
只有想法还不行,重要的是行动,就是动腿、动口、动手、动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家谱。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4-10 20:11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三...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三

         网上研究家谱的几个看法              袁admin
  目前,网络上有一大群人在研究家谱,本人在网络上研究家谱时间不短了,虽没研究啥成绩出来,但对家谱的研究有这么几点看法,提供给同好参考。
首先一点对关于网络资料的取舍问题。在网络上很多的资料都没有注明出处,或者根本就是错的,我们应该从其源头加以分析,不宜人云宜云,以讹传讹。我在一个网站上云“永嘉之乱,袁氏南迁,散居江、浙、闽、赣诸省,宋末入汀州,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这里说“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这里其实是不是明确的,给人误解广东袁姓是从福建在清初迁梅州、潮州,事实是客家袁姓很少的一部分从福建闽西迁梅州、潮州。另外一网站云“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此处则明确指出“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此言谬也。事实是广东袁姓多从江西迁至的。入粤始祖志君公原居江西信丰下堡,官广东布政使,解职后留居东莞温塘茶园。台山袁氏、兴宁袁氏、深圳袁氏等皆为志君公裔;东莞温塘袁氏开基祖乃号悦塘,仕宋拜朝奉大人,原籍江西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竹子园;潮汕袁氏开基祖琛公亦由江西迁揭阳。  其次网络资料的搜取。网络上资料众多,但是没有合适的方法是难以搜集到好的资料的。研究家谱其实就是在考古,而资料也应该以前人的为基础,那前人的成果应该如何得到呢!家谱资料的收集主要是两个方面:存世家谱和各史书、笔记、方志、墓志以及姓氏类书籍。存世家谱在网络上基本就是空白,只能靠自己去收集。而史书、笔记、方志、墓志在网络上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对于史书,现在网络上寻查非常方便了,笔记类书籍在网络上也容易找,比较好的是“国学网”,上面十三经、二十五史等经史子集资料都有。方志在网络上分布比较分散。而且由于方志众多,目前网络上的方志基本都是现代方志,古代方志比较少,还很多方志没有上网,查起来实在不方便。要寻找方志,主要在各地地“省情网”和“方志网”查找。袁姓墓志在唐宋前存数不多,比较著名的就是“袁安碑”和“袁敞碑”了。姓氏类书籍网络上基本没有,大家也不用费心去搜了,要看这类书籍还是到图书馆吧!
第三点是(网络上)家谱研究的原则。家谱研究的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现存家谱基本都是明清时期编写的,从开基祖(始祖)以下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开基祖(始祖)以上的世系都是在当时的资料不充分、信息不灵通的情况下编写的,加之编写家谱的时候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导致开基祖(始祖)以上的世系很多都不合实际,有些还是胡编乱造,这也导致了移民集散地麻城、洪洞、石壁、小云南等等的形成。现在我们研究家谱应该着重研究开基祖(始祖)的来历,不应不加分析地去将自己家谱上写的开基祖(始祖)的来历当作是史实,而应该在家谱的基础上加于科学的考证。《袁氏世考》上江西丰城袁家渡开基祖德公的来历就有三种,众说纷云,也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而《南康通谱》上福建上杭开基祖满珊公的来历也有两种,口头传说还有三种,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还搞不清楚的,我们不应该随便下结论!  最后把我认为应该去收集的书目列在下面:《元和姓纂》《广韵》《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万姓统谱》《姓纂》《姓苑》《姓苑》《姓史》《五姓证事》《系纂》《姓林》《姓氏秘略》《编古命氏》《五声类氏族》《姓系氏族》《姓略》《姓苑略》《名字族》《同姓名谱》《尚书血脉》《春秋氏族谱》《春秋宗族谥谱》《古今同姓名录》《天下郡望姓氏族谱》《唐相谱》《姓氏古今杂录》《百家类例》《宰相甲族》《百氏谱》《姓源韵谱》《唐氏谱略》《天源类谱》《祖宗属籍谱》《姓解》《熙宁姓纂》《古今通系图》《群史姓纂韵》《千姓编》《万氏谱》《百族谱》《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源流考》《历代诸史总括姓氏录》《北山移文》《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唐刺史考》《全唐诗人名考》《唐才子传校笺》《唐人交往诗索引》《全唐诗重篇索引》《全唐诗补编》《元和姓纂校证》《唐方镇文职僚佐考》《诗经》《山海经》《禹贡》《左传》《汉书地理志》《春秋盟会图》《水经注》《括地志》《初学记》《唐六典》《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御览》《路史》
作者: 袁资友    时间: 2006-4-12 10:36
标题: 立周此篇新作所言方法,具体可行,行就行在...
admin此篇新作所言方法,具体可行,行就行在要求大家广泛收集和交流,对于众多的诸如“请查一下我的始祖是谁?”、“我从哪里迁来?”之类的问题也是一种解答。读了这篇论文,我觉得我们大家该做的还是两件事:
1、多读书、多交流,兴许哪一天我们需要的资料在别支的家谱中就有记载!
2、多收录现在的、身边的,不要亲自给后人继续留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缺憾!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6-4-12 21:05
标题: 立周的《十论》之三是值得大家借鉴...
admin的《十论》之三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我们现在作的工作是为后代谋求一个正确的结论,能弄清楚的,一定有根有据。弄不清楚的,要加注解说,绝对不能以讹传讹,我在整理资料时就是这样在做,事实上,古书记载的也有不确切之处,应多读几本相关的进行比较,当然,也有查不清楚的,这就只好尽力而为了。愿大家都采取科学态度,定能把工作做好。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6-4-15 16:56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四...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四


浅谈研究会运作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研究会成立一个多月了,从运转情况看基本正常。为使工作进一步深入,加快总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有以下问题急需解决,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尽快建立起核心领导层
任何组织都必须有决策核心、执行机构和群众基础三个层次,且需信息畅通,责任明确,运作规范。否则就很难称其为组织。
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召开骨干会议,要面对面开会,不是网络会议。是核心领导层的会议,人员不要多,要有权威性。坐在一起决定研究会的大政方针和方向,以指导研究会的工作。方向找准,坚持下去,不要受干扰。这以后再考虑召开第四次网络会议。
二、加强组织建设
研究会成立后,组织建设应成为重点。一是研究会本身的建设,包括确定核心人选,建立研究队伍,完善规章制度,及各地方分支机构的建立。二是网站建设与管理。三是收集资料。三个方面的工作要齐头并进,不能偏废。为此,需要有明确的分工。我建议,核心组负责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史料中的疑点进行研究,统一认识,最后定稿。像英齐那样,对不同意见进行加注,对难懂的文字加上注明,使家族的人都能看懂历史资料。核心组同时也要管理网站。对资料的收集应将由各地去作。研究会要向各地交待任务,力争重点突破。
三、明确当前研究方向,确定重点研究的课题
研究会核心领导层应明确当前的研究方向,提出研究课题,明确完成时间和形式。可以自选,也可用指定的方式,确定研究人员。
对家谱的研究当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但它也有自己的规律。课题可大可小。各地也应有自己的课题和重点。下面以山东袁氏研究为例说明(也仅是供山东各位宗亲参考)。山东的袁氏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袁氏世考》中所说的山东各地袁氏分布(见小达贴),二是明洪武、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移民以及地方官就任定居,也算移民吧。从汉至元袁氏在山东的各地都有足迹,但由于战乱和灾荒,使得山东大地“百里不闻鸡犬声”,但一定还有袁氏族人传了下来,值得去搜寻和研究,如,高密的袁绍墓,想必就是袁家的后人修建的;还有昌乐“袁家庄遗址”,荣城的“袁参将府”,都值得去研究一番。还有袁水、袁公河、罗袁寺山等,这些与“袁”字有关的山水,也有待研究。
就移民到山东的袁氏而言,也有很多课题待研究。山西洪洞大槐树博物馆有一篇文章说,河北枣强明初流向山东的移民,多是从洪洞经枣强到山东的。如果所说是事实,那么鲁东南、鲁北从枣强来的袁氏是洪洞移民还是枣强移民?再者,移民的第一代多为了生计,居无定所,顾不得记录自己的家谱,现有家谱多是在几代后真正安定下来写的,造成了现在的始祖不一定是移民第一代。移民地袁氏家谱的记录资料是关键,但搜寻这些资料可说是难上加难。
为了使资料收集工作有所突破,应尽快在各地组织班子,在研究会的统一领导下,先在条件基本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如,江西、浙江、湖北、广东等地。
作者: 袁氏家谱    时间: 2006-5-8 23:38
标题: 在田的建议很好,正在逐个落实中。
在田的建议很好,正在逐个落实中。
作者: 袁擘    时间: 2006-5-30 12:40
标题: [QUOTE][b]下面引用由[u]袁佩...
下面引用由袁佩发表的内容: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一

    家谱工作的顺序之我见  网页技术站长:袁佩

  大家好,我叫袁佩,负责网站技术,我家是江苏徐州的,现在无锡工作,因为我年龄比较小些,大学刚毕业一...

我非常赞成!希望早点出台。
作者: 袁资友    时间: 2006-6-1 10:28
标题: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五...
《十论做好袁氏家谱工作》--论之五

袁明辉: 怎样修谱
  纂修族谱,古时祖先将其重要意义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我以为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做好:组织、经费、编辑。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一九九四年忝任萍乡市潭塘袁氏六修族谱主编的一些心得体会,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叙述之。需要指出的是,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名普通农村高中毕业生,自然才疏学浅,我族只有一千多人,不能算大族。现在以我主编族谱的经验谈论怎样修谱,确有不自量力和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仍然而为之,原因在于我觉得现在缺少一部修谱专论,特别是结合新时代现实的可具操作性的专论。再,我接触了现在修的不少族谱,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也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写一篇专论,以期规范。我的水平不高,但可以抛砖引玉,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我也就不怕献丑了。

一、组织  组织,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解放前,组织修谱的是家族。为着说明家族的概念,我在这里要多费一点篇幅讲讲家族。  家族是一个泛指,也同时特指这个家族的权力机关,或曰宗族,或曰祠堂。这个权力机关不一个是一个常设机构,它也许是一个议事机构,以祠堂作为议事地点(办公地点),由族长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参加的一个非常设议事机构。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一般是田产、林产、塘产和房产。而流动资金的来源则是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如田租、房租)以及族人的捐献。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经济来源和收入的。 它的支出主要是办公费用(维持宗族祠堂的正常运转)、祭祀、修谱、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子弟上学等等。  家族的职责是处理和协调全族之内的宗族事务,族长的权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兼具司法机关的一些职能,对族人的不良行为有处置权,最严厉的甚至可以处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闭等都是很严厉和残酷的。行政司法机关对此亦不干预,因为家族的这些行为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和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在当时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家族所奉行的毕竟是封建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岐视妇女,从根本上维护妇女对男人的从属性质。对于这些,无论政治家还是文学家早有足够的评论,我则不必多言。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是召开各房份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摆宴席进行庆祝,全族人参加,称之“做谱酒”。  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家族就是因为修了一次谱而倾尽族产,甚至举债。  上而说的是往事。  解放后,因为宗族位列“三座大山”,也为着社会安定,更因为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宗族和修谱一直是被政府严禁的,不但不能修谱,旧的家谱还在抄、烧之列。很多人为保存一部家谱,费的心思,担的风险已非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想象。  重起修谱风潮是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之后,台湾人回来后,很重视家谱,也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这就使修谱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断开明,学术界以族谱作为研究资料等因素,亦造成了政府对修谱“不提倡,不反对”的局面,于是,各族修谱之风潮骤起,这一时间,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达到顶峰。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特点,现在,宗族已无实存的机构,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的人提议。我粗略作了一个总结,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  既然已经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参加筹备会议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届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经为重。  筹备会议要产生的成果应该是二项:第一,统一思想,确定族谱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谱委员会(理事会),选举负责人。这个委员会(理事会)就是此次修谱的组织者。
委员会(理事会)的负责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这里一般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这位长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较强,那么,由他负责班子的工作是很适宜的。还有一种情况,这位长者虽然辈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选他为主任(理事长)不可,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执行主任(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这样,既照顾到了情绪,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了。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项:第一,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第二,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第三,组织协调普查工作;第四,组织审查族谱草稿;第五,印刷;第六,发谱,并组织庆祝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寻根不顺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筹款,因为这是修谱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这一点,我会在下一部分有详细论述;其次是协调,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全族的应修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这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然后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会善始善终。  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为此,组织者要尽全力支持和配合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尽量为编辑们特别是主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经费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经费问题含有三重意思:经费的筹措、经费的开支、经费的管理。  先谈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我之所以先说开支,是因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谱大概要花这么一些钱,据此来做一个预算,到底需要多少钱,从而为筹措经费提供依据。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以每人5-20元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从上述的收支来看,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谱就是因为发生了收入不入帐、不按规定开支、不公开帐目等行为,从而导致族人有意见,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发生。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三、编辑  一次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一)编辑步骤:  1、通读老谱。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下面是我一九九四年主修我氏族谱时在普查之前绘的世系图的一个局部:

蕃         
茂          (普蕃3)



图中,左边“蕃”、“茂”、“养”,分别是字辈,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庇蕃”、“茂钧”、“养乾”、“养元”;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庇蕃,字福荫;茂钧(克诚)方框后括号内的“普蕃3”,表示茂钧是普蕃的第三子,过继给庇蕃做儿子。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庇蕃子一:茂钧,茂钧子二;养乾、养之。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你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养乾家、养元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张普查表格:

XX袁氏X修族谱普查表
总编号:             分类编号:

辈   谱名:    字:   号:    行:
住址:  市  县(区)  乡(镇) 村(街) 组(居委会)
父亲:   谱名:     字:
出生时间:  年(  ) 月 日 时
逝世时间:  年(  ) 月 日 时   葬于  年  月  日 时
山  形   向
工作单位:     文化程度:    职务:   职称:


配偶姓名:      岳父姓名:   地址:
出生时间:  年(  ) 月 日 时
逝世时间:  年(  ) 月 日 时   葬于  年  月  日 时
山  形  向
工作单位:     文化程度:   职务:    职称:


子:
女:


资料提供人(签名)            年  月  日

普查中,不是每项内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谱名”,普查对象如果是老谱已载人员,当然应该填写,如果是老谱之后出生的人员,就不能填写,谱名待普查结束后统一安取。  4、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比如我族“茂”字辈,取“茂发”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齿录(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二)齿录  “齿录”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是“录用”的意思。但在族谱中,它指的是人口资料。我的理解,“齿”,本意牙齿,引申为人口,“录”意记录,连起来就是记录人口资料的意思。  齿录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为了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况。那么齿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撰写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兹举我族四例:
例1:
101   伟延
次子   家佐   字瑞和。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已巳)九月二十七日卯时生,一九一五年(乙卯)正月初一日子时殁。葬漆家屋场凤形甲山庚向。   配   张丁娘   灯芯桥盛立公女。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三月初十日吉时生,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七月初七日未时殁。葬双园里附家暄冢癸山丁向。       子二:道蕃  遵蕃(出为家暄嗣)
女一:戊秀  适钦升一图六甲杨田万  这是家佐的齿录。第一栏“101”是“家”字辈编号;第二栏“伟延次子”表示家佐是伟延的第二个儿子,说明“身之所出”;第三栏“家佐”是他本人的谱名;第四栏是家佐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他的字(实际上就是日常大家称呼他的名字)、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关于生卒时间的纪年方法,有庙号、公元、干支,老谱中只有庙号和干支,我们现在一定要加上公元,三种纪年方法可以一并使用,以便相互对照。
第二行,是家佐妻子的齿录。第二栏“配”,表示这是家佐的妻子。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称“配”,“配”只指那些已经去世且没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谱时妻子还在世,叫“娶”,已经改嫁或离婚、出走的也叫“娶”;第三栏是家佐妻子的姓名,叫张丁娘;第四栏,首先是张丁娘的基本情况,与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妇首先要注明她的父亲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后同样是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后,列出子女。比如本例家佐和张丁娘育有二子一女,二子中,次子遵蕃出继给家暄做儿子,所以括号内注明“出为家暄嗣”,那么在撰写 遵蕃的齿录时,就只能写“抚家佐次子为嗣”,然后是女儿,首先要写清楚女儿的名字,是戊秀,然后是注明她出嫁给了钦升一图六甲的杨田万为妻。
例2:
55   起蕃
之子   茂矩   字继儒,号季儿。江西冶金学院毕业,高级工程师。现任萍乡钢铁厂质量管理处处长。一九四二年(壬年)十二月十八日寅时生   娶   洪叶青   排上石甲坊小山田相才公女。一九五0年(庚寅)十月十四日申时生。
子二  养邈  养遥
女一  洪滔 (待字)
例2是茂矩的齿录。第一栏“55”是“茂”字辈的编号,第二、三栏意思与前例同,第四栏内,注明了他毕业的院校名、职称、职务、字号、出生时间,他的妻子洪叶青,由于在世,所以注明“娶”,女儿洪滔括号内的“待字”,是“待字闺阁”的简称,表示还未出嫁。
例3:
122   太蕃
之子   茂仁   字兴隆。一九一九年(乙未)四月初十日亥时生。   配   杨茂兰   礼万公女。一九三0年(庚年)九月二十七日亥时生,一九五四年(甲午)十一月十三日寅时殁。葬漆家屋场凤形。
女一 秀萍适野鸡冲杨文成   继娶   贾秋连   登官文祥公女。一九二六年(丙寅)七月十一日戊时生。
子二 养攸  养久
女一 宪南适高坑李正启
例3有些不同,因为茂仁先后有二位妻子,前妻杨茂兰去世后,他又娶贾秋连为妻,所以称杨茂兰为“配”,因为她已去世,称贾秋连为“继娶”,因为她还在世。二位妻子各育有儿女,前妻育有一女,后妻育有二子一女,那么在撰写齿录时特别要注意子女各随生母之后的原则。
例4:
184   业蕃
赘婿   茂笃   姓颜名思田。一九四四年(甲申)四月十三日亥时生   娶   袁秋连   一九四七年(丁亥)七月十六日辰时生
子三 颜忠群 养年  颜根华
女一 国珍(待字)
例4与前三个例子则有更大的不同,因为茂笃他并不姓袁,而姓颜,他是业蕃入赘的女婿。根据现行的《婚姻法》,男到女家落户、入赘,完全合法,他当然也应该视为本族之人。不过,在撰写其齿录时,除统一编有谱名之外,还应该注明人家的原本姓名。他的妻子袁秋连本就是本族之女,当然不必再注明她是何地何公之女。他们育有三子一女,根据他们之间的协商,长子、三子随父姓颜,次子、女儿随母姓袁,那么,我在撰其齿录时,首先将他们的四个子女名字全部标出,但到撰下一辈“养”字辈的齿录时,他的长子、三子就不再编写,因为人家姓颜,不是你袁氏的人。
上述四个例子,基本上全貌说明了齿录的撰写原则、格式、内容。综合一下,用文字表达于下:
1、谱名之左,用小字标明“某人第几子”,说明身之所出;
2、谱名用黑体字标明,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字、号,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标明“配”、“娶”,说明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用黑体字标明,与夫并列。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如果已离婚或改嫁,亦说明清楚;
4、于母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数偶,并各有子女,则子女各随母后。子女“夭”或“殇”,在其后加括号注明,不再撰写其齿录。子女出继,则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出为XX嗣”,子女受继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抚XX第几子为嗣”;
5、无子,以女儿入赘外姓为嗣,符合现行《婚姻法》之规定,应视为本族之人,在其谱名之左,注明“XX赘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贯。其子女,如随母姓,理属我族,如随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齿录。
(三)体例和格式  1、体例:  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  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代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认为现在修谱,采用苏体为宜,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2、格式  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应采用横排,简化字,当然,如果需要照顾海外,特别是台港澳族人的习惯,经过众族商议同意,也可采用竖排、繁体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关于格式问题,有时会有争论。我在主编族谱时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有些族人坚决要求采用繁体字,还有极少数人要求竖排,态度很坚决。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也说不出更多的理由,只是反复强调那样才显得有学问,我当时有点啼笑皆非,但还不能笑,只能作很耐心的解释工作,向他们说明学问的高低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上,谱不是用来显摆的,而是用来阅读的。反正费了很大功夫,但主要还是由于我的坚持,争论才不了了之。  (四)女儿入谱问题  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二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可能有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行。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它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只能如此。反过来如果现在是母系社会,你也只能采取以女传女的标准,不然的话,就会乱。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我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姓袁,她长大以后,与一王姓男子结婚,结婚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姓王。如果我坚持要将我的女儿、女婿、外孙修入我袁氏的族谱,那我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此时王氏同时也修谱,那我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没有办法。  倒是有一种情况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短短一篇文章,不可能概括修谱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点滴。各族修谱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必局于此篇之论。而且拙文肯定有漏洞百出之处,还望读者不吝指教为感。


二OO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于佛山
作者: 元稹    时间: 2007-3-25 04:02
标题: [audio07]
[audio07]
作者: 元稹    时间: 2007-3-25 04:13
标题: 加我QQ,好不好?
加我QQ,好不好?
作者: bookyls    时间: 2013-11-1 20:40
本帖最后由 bookyls 于 2013-11-1 20:45 编辑

志君
→清隐
→十八谷:旦升顺良政财宝昌德存清明?敏有梅松启
→福,禄
→弘道(茶山)弘德
王允,琚,僕,深,埕,缙(石碣)
→光祖
→震兴,巨兴,熙兴
→宏远,宏达
→廷芳,廷昌
→遇瑞,喜泽,幼常,秉忠,秉信
→一湖,崇(阳江),密,华,浯,俊,氵是
→适高,梓桥,梓清,梓泽,一端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