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大槐树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1
标题: 大槐树
今日清明节,山西洪洞举办大槐树祭祖活动,于省长主祭,规模空前。
俺在此转贴一篇文章,权作纪念吧。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 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 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 凭照川资。".600年沧桑变化,古槐古槐移民后裔早已遍布神州.  ·脚趾甲复型、背手、解手的来历·   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朝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江浙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的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己的家乡呢?这时明政府广帖告示,欺骗百姓说 :" 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 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 了,第三天。古大槐树 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 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 突然, 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 数员将簇拥着一个官员, 那官员大声宣布道 :“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 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 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喊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 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 然后用一根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困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 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新式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地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载种了槐树,以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明太祖实录》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2
标题: ·迁往山东地区· 元末明初...
·迁往山东地区·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多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 其分布如下:    山东移民以洪武朝为多,永乐朝次之。也有个别为其他朝迁者。从家谱、碑文中的记载看,大多记载为从洪洞迁出,也有个别从它县迁出。 定陶县一千王村民国时期写的《王氏家谱序》载:我王氏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始祖讳良,带来随手兵器一件,庄名‘一枪王’……宗族甚多、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人。后人共称\"一千王\"。 定陶县光绪二年续写的《张氏家谱》载:“我始祖讳四老字开墓,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远祖洪洞者不可考,始祖开墓公当明定鼎之初,奉诏迁徙山东,籍隶定陶,居城二十六里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奄东南东张庄是也,尔时兹土荒芜、户口流亡……”已传二十三世。 沾化县《王氏族谱》载:“我王氏当宋、元之际,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古晋人也。迄明初洪武二年,吾祖由洪洞县迁籍济南府历城县东关,北临柳符头,两地虽遥,先人之庐宛在也。但我王氏有的迁至济南龙洞及直省河间府者已失联系。迁来沾境者系六世社讳兴,萃二老,先住沾境‘王家庄村’,后移邻近铁匠家(西孙村),现另有族人移居滨州“刀子王家” 滕县《马氏家谱》载:“始祖三世太、清、壮,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洪武二年迁山东滕县,住城西石井村,因子孙繁衍曰‘马家村’。\" 临清县肖寨村光绪二十一年写的《李氏族谱序》载:“尔近溯之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定鼎之后,东省户口零落。逐移于清邑居焉。”又康熙四十年写的《李氏始祖碑文》记载:“自元末运数当劫,民遭奇患,山左居民几无孑遗,暨明太祖建国,分民诏下,移民迁众,我始祖自山西太原市(原文如此)洪洞迁此清邑,披荆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而不惮烦者,贻劂后也。” 临清县乾隆二十五年写的《张氏族谱序》记载:“张氏系出于山西之洪洞……自有明奉敕迁徙清源(临清)遂族而家焉。” 商河县《王氏祖碑》记载“祖辈是明朝洪武年间迁来,”历经千难万险,由山西省洪洞县虾蟆湾来此居住,望孝子贤孙世代相传牢记故乡。 临朐县尧山乡王寨村崖村群众在坟中曾扒出一石碑,上面记载周围几个村庄,都是自洪洞大槐树下,于洪武间迁去的。 汶上县《杨氏墓碑》载:“杨氏迁汶已十余世矣,溯其始世居山西洪洞。” 清平县《周氏家谱》载:“周氏,清邑(清平)望族也……‘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清邑城西北,距城四十五里欲一里八甲居周庄。” 此外,肥城县《朱氏家谱》、商河界《王氏家谱》,阳谷县《姜氏墓碑》、滕县《徐氏家谱》、惠民县《咿氏家谱》都记载其先祖是洪武年间从洪洞迁鲁的。 曹县乾隆七年立《追远碑.大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历来迁居追远序》载:“溯其渊源,考其履历,其迁也,奉永乐诏起自洪洞,迁于大梁。……弘治三年……有祖讳希颜复迁于鲁河东岸。”。 潍坊市《李氏家谱》载:“李氏先祖李唐、李树兄弟二个,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民到山东潍县,在一边定居,起名李家寨。” 嘉祥县张氏、兖州张氏、禹城刘氏、菏泽县袁氏,先祖都是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去的。无棣县水湾乡牛氏始祖是明永乐二年奉旨迁入海奉(无棣)的,据先辈传,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迁时砸破一口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为纪念,人称“打锅牛”,河北、河南等地也有打锅牛的传说。 从山东的资料来看,以洪武年间迁民较多。据嘉祥县地名办公室调查,全县70%的自然村均为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的。据山东省莒县地名办公室初步调查,洪洞明初迁民于莒县情况如下:    洪洞县马氏 明洪武 弧山庄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僚洼 明洪武 石岭子 《重修莒武.氏族》 村高氏  洪洞县孝义 元末 城西粟园 《重修莒志.氏族》 村郝氏  洪洞县万氏 明初 万象山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初 山东益 《重修莒志.氏族》 永乐 莒北门 《重修莒志.氏族》 洪洞县赵氏 明洪武初 今棋山乡 《赵氏族谱》 赵家庄子  洪洞县徐氏 洪武二年 棋山乡水沟 《徐氏族谱》  山西段氏 洪武初 棋山乡威服村 《段氏族谱》 洪洞县孙氏 棋山乡 褚家坡 当时迁民执照 洪洞县韩氏 棋山乡 长宁村 传说  洪洞县林氏 棋山乡 大林茂 传说 洪洞县僚洼 洪武 招贤乡高家桥 族谱  村高氏  山西省祁县 明 徙阿庄 《重修莒志.氏族》  定陶县现有村庄1050个,其中有396个村庄居民祖先是明朝由洪洞县迁移而来,另有18个村是元、清时期由洪洞县迁来。最多是明洪武时期来定陶者即占241户。据调查,当时移民每户一般为一至三人,人别有四至五人,按此推算,明朝从洪洞县迁定陶县约396户,计800余人。 上表可以看出只有一户不是洪洞迁出的,也有洪武、永乐前后迁去的。聊城县《段氏家谱》载:“大明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十八里,自立小段庄。”沂南《傅氏墓碑》写道“始祖居山西省洪洞县喜鹊窝,于万历年间迁此处。” 1956年在济宁发现一座坟墓,棺木未朽,尸衣未腐,被上纸写道:“明朝郭轩,嘉靖十五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济州南关外住。终年五十六岁。”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3
标题: 古大槐树歌·张淑琳 冀州底...
古大槐树歌·张淑琳
冀州底定自神禹, 声华文物重千古。 尔后相传数千载, 生口蕃殖民生苦。 大明有国廿一年, 移民大计出户部。 言者郎中刘九皋, 侍郎杨清议水乳。 遂令潞泽二州民, 告愿豫燕辟榛莽。 岁次洪武记甲戊, 迁者一百六十户。 始有沁民张从整, 应募后军都督府。 佥事徐礼给田钞, 回沁更募相继武。 五年李徐再上言, 验报确往迁之数。 彰德卫辉及广平, 大东开封立新坞。 为户五百九十八, 安土服俗不噢咻。 十年之后效大著, 部使更核晋丁簿。 太原平阳两府属, 泽潞辽沁汾州五。 地狭人稠生计难, 分其丁口实畿辅。 永乐二载令始行, 万尸北京客为主。 我尝三复顾氏书, 兹举始末如亲睹。 遥想募集遣送时, 四方男妇真蛊舞。 官家定有董理人, 约其指地此焉聚。 洪洞野外广济寺, 行人共认大槐树。 他乡安乐虽忘归, 此事传闻尚周普。 尔来历年过半千, 庙宇早圯树亦腐。 惟留经塔尚巍然, 遗迹有待后人补。 清末我赴长安道, 盘桓塔下几摩抚。 民国纪元历四五, 我复三度经兹土。 华表焕然临通衢, 茶亭碑碣新建竖。 借问路旁作者谁, 佥称邑人景尔宇。 我虽未识景君面, 雅事令人眉飞舞。 我闻辛亥义旗举, 娘关败衄遭外海。 客军长驱下晋南, 兵燹编地等豺虎。 独经杨邑焰骤敛, 数典弗肯忘其祖。 献忠致敬张恶子, 梅冈未被黄巢虏。 盗贼尚知报所出, 岂特郑国有原圃。 抑闻北魏分东西, 后周武帝幸大卤。 曾移并州四万兵, 安插化为关中伍。 展转迁徙布全国, 愿各细考氏族谱。 【注】李徐指佥事李恪、徐礼。大东指大名和东昌。梅冈意指黄梅、黄冈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5
标题: 古大槐树处口占·刘大观 此...
古大槐树处口占·刘大观
此地别故乡, 明代迁移忙。 五百余年后, 古槐民不忘。 【注】刘大观,字宾于,洪洞人,增贡生,光绪末年曾充江苏候补知县,其他不详。  缅槐·辛相云
古碑珑亭倚经塔, 尧地曩民徙天涯。 水源木本溯大槐, 炎黄子孙缅祖家。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6
标题: 访古大槐树遗迹·岳砚田 槐...
访古大槐树遗迹·岳砚田
槐花满地影扶疏, 驻马停鞭访故居。 惹得乡人齐问讯, 此邦风景竟何如? 故里重来迹已迷, 浮屠高峙夕阳西。 道傍树有丰碑在, 且扫苍苔认旧题。 祖籍前朝溯始迁, 今番重到亦前缘。 故乡乔木欣无恙, 过眼苍桑五百年。 【注】岳砚田,山东汶上县人,其他不详。  古槐志感怀·曾肇嘉
从来乡谊重粉榆, 逝水流光过隙驹。 此树婆娑生意尽, 低徊古迹有今吾。 槐安国祚已频移, 土著元存账远离。 倘到故乡休倦步, 清阴夹道忆明时。 【注】曾肇嘉,贵州人,其他不详。  题大槐树七绝·萱漳
古迹纷纷侈口传, 碑铭款识觅残编。 道傍余荫留佳话, 枝叶纷繁遍大千。 人民进化日蒸蒸, 乔木堪将敌国徵。 叶落归根文献在, 清时寒食诉黄陵。 【注】萱漳,介休人,疑为光绪举人董重之别名,董重曾著有《介休九略》,为民国《介休县志》编撰之一。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7
标题: 咏古大槐树·李克宽 芽杈奇...
咏古大槐树·李克宽
芽杈奇特剩枯身, 无复南柯梦里人。 只有深根生气在, 来年常放一枝春。 【注】李克宽,字子让,长治市土木苍人。民国初年结业于山西第四师范,曾任和顺县区长,长治高小教员,善诗文,解放后逝世。
咏大槐树古迹七言绝句三首·薛廷华
嘉树荫浓古道傍, 屯云交翠午风凉。 当年盛况凭谁忆, 史乘流传未可忘。 明祖初兴国际隆, 迁民殖地业恢洪。 往来荫庇知多少, 不减裳阴遗爱风。 碑亭高建表前休, 茶室清香泽更优。 过客衔杯论往事, 览今思古意悠悠。 【注】薛廷华,河津人,其他不详。  咏大槐树·王笃诚
生生世世说前因, 同是杨候国里人。 莫道源渊无考证, 私家记述最为真。 幽燕豫鲁并滁和, 异派同源认未讹。 故老相传谈轶事, 问君足指果如何。 【注】王笃诚,洪洞人。相传古槐下移民脚小指甲为复形。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19:59
标题: 军次洪崖游古槐树处怀古·杨凌昆...
军次洪崖游古槐树处怀古·杨凌昆
万里从军鞍马劳, 道经乡国秋初高。 遍寻老鹳窝何在, 独有大槐插九霄。 往事迁民竟相传, 遥观佳木忆当年。 停骖未遐访家族, 暂憩清阴亦怅然。 【注】杨凌昆,字仰宸,山东鄄城人,民国初年为陆军二十九军军需处长。曾驻防洪洞。  游古大槐树有感·景宝敬
郊外停骖认故乡, 婆娑古树色苍苍。 迁民遗迹今犹在, 父老相逢话梓桑。 忆昔前明几播迁, 殖民政策重筹边。 树人原是保邦本, 永固沧桑已有年。 【注】景宝敬,字廉臣,洪洞人,民国初年曾任河北顺德电话总局局长。  题大槐树·封璜
徙民争说大槐树, 乔木犹存旧典型。 郑重居人征故事, 婆娑遗迹未凋零。 到今历历横空塔, 终古劳劳过客亭。 伫见有诗笼满壁, 一时绮丽炳丹青。 【注】封璜,字卜熊,江苏人,其他不详。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0
标题: 古大槐树怀古·朱家垣 故土苍...
古大槐树怀古·朱家垣
故土苍茫胜一邱, 万家乡思黯然收。 旋亭新建吟题处, 石塔高标在上头。 道左碑台游客迹, 坊前柳色故园秋。 感怀桑梓今何在, 汾水多情昼夜流。 【注】朱家垣,山东肥城人,其他不详。 怀古大槐树·张守仁
危楼翘首望西方, 旧事生提到古扬。 五百年前人去国, 二千里外客思乡。 霍峰遥共文峰秀, 汾水知如沂水长。 万劫不磨大槐树, 春风秋雨几沧桑。 【注】文峰秋雪、沂水摇篮为琅邪二景。  
七律·王桂廷
闲将移徙溯当年, 短碣犹存迹未湮。 祖籍遥传前代事, 家山竟结再来缘。 闲亭恰对汾流曲, 高塔孤撑夕照边。 父老相邀谈旧事, 几番杯酒话缠绵。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2
标题: 题大槐树七律·谢师英 槐花...
题大槐树七律·谢师英
槐花不复灿黄金, 老树无存寄慨深。 此是前民迁徙外, 每怀余荫别离心。 沧桑改变情难迁, 碑碣摩挲事可寻。 台阁参差坊自古, 重新宝刹集丛林。 【注】谢师英,贵州人,其他不详。
洪崖驻防游古大槐树处怀古·李冠军
阅墙相斗幸方休, 一本同根动我愁。 南下雄师曾罗拜, 北上壮士亦低头。 碑亭矗立乡关认, 经塔高悬过客游。 迁民当日留余荫, 嘉树延誉五百秋。 【注】李冠军,字武扬,山西晋城人, 民初为陆军第五军第六师第三旅第六团团长。
游古大槐树处怀古·前人
五百年前启远征, 扶疏老树锡嘉名。 南柯落月游人梦, 北郭浮云旅客情。 今日还乡欣化鹤, 当年去国忆迁莺。 种族攸关思木本, 生齿日繁枝发荣。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3
标题: 咏大槐树七律二首·郭兆麟...
咏大槐树七律二首·郭兆麟
右映汾流左玉峰,灵槐高矗郁葱茏。 人依祖荫留佳话,树长孙枝失旧容。 不与桑田随世变,常情梓里使人恭。 而今坊额标嘉植,往事殷殷问老农。 移居豫鲁与幽燕,历尽明清数百年。 乔木犹存思故国,清明不改庇遥天。 归来鹤化人民异,追溯莺迁父老传。 靳柏堆青名胜在,大槐风景亦依然。 【注】郭兆麟,清秀才,洪洞西李村人。
访大槐树遗址·王祖侗
夹道清渠路不迷,古槐遗迹画桥西。 闲亭小憩联情话,短碣犹存认旧题。 驿路遥通汾水曲,浮屠高与霍峰齐。 时清无复迁民事,寄语林鸟莫乱啼。 过客真如丁令威,绿杨城郭是耶非。 剧怜乔木留嘉荫,好引征骖认故扉。 五百年前从此去,数千里外一来归。 濒行赠别无多语,珍重乡关莫暂违。 【注】王祖侗,字运生,洪洞人,清末留日学生,等检察所代检察长。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4
标题: 访大槐树古迹·柴鸿谟 (一...
访大槐树古迹·柴鸿谟
(一) 汾水之滨古道傍,大槐旧址映斜阳。 窝称老鹳曾迁客,屋上飞鸟久别乡。 忆昔扶疏同荫樾,迄今爱戴比甘棠。 行人返里寻遗迹,父老相适话梓桑。 (二) 迁民昔日四方游,老树婆娑眼底收。 唱罢骊驹成往事,言旋黄鸟写离忧。 丰碑矗立遗风在,经塔高悬古迹留。 日暮乡关人过访,追怀古木意悠悠。 (三) 异乡客至认同乡,祖籍初分隶古羊。 荟萃人群称乐土,迁移种族到遐方。 当年应抱离居感,乔木犹留异代芳。 先世钓游知此处,几番啸傲在沧浪。 【注】柴鸿谟,字子嘉,洪洞人,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民国初为陵川县承审员。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5
标题: 游古大槐树处偶咏·刘子伟...
游古大槐树处偶咏·刘子伟
木本水源流泽长,古槐荫庇到他方。 昔人广结 榆社,后代犹怀桑梓乡。 宣子嘉名传美树,召公遗爱比甘棠。 碑亭闲立频游览,往事迁民语最详。 【注】刘子伟、字英甫,崞县人,民初曾在洪洞供职,其他不详。  过古大槐树处有感二律·段伯* (一) 古槐矫矫始何年,忆昔民从此地迁。 想是江东云日暮,感同渭北树春天。 离乡人迹已长渺,夹道鸦声空自宣。 散处四方卜新宅,于今瓜瓞咏绵绵。 (二) 迢递关河客路长,游人至此庆还乡。 雪来共赋采薇句,柳住同歌杖杜章。 乔木世臣怀故国,深情遗爱比甘棠。 迁民往事成陈迹,独有古槐对夕阳。 【注】段伯*,字连方,洪洞人,清附生考职典史。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6
标题: 游古大槐树处感迁民往事偶咏·郭彤廷...
游古大槐树处感迁民往事偶咏·郭彤廷
当日迁民事可稽,古槐荟萃认鸿泥。 重寻北郭踪犹在,欲续南柯梦不迷。 乔木遥瞻怀故国,桑梓幸到访前题。 丰碑矗立名垂远,遗爱召棠与共齐。 【注】郭彤廷,字管卿,洪洞人,山西高级警察学校毕业。
故乡吟·祁宿藻
吾家迁居旧槐里,五百年来还过此。 男儿有志在四方,况此他乡是故乡。 入乡不识乡间路,父老当年钓鱼处。 一径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 【注】祁宿藻,字幼章,寿阳人。祖为洪洞,道光进士,曾任翰林检讨,江宁布政,镇压太平军战死于九江。道光年间为洪洞玉峰书院讲席。
古大槐树杂志题词·孙奂仑
汾水白云时往还,十围种树已荒烟。 驿亭断碣摩挲处,旧事犹传五百年。 *露含烟别样娇,南柯分植长新条。 青青也似临准柳,能向风前试舞腰。 【注】孙奂仑,字药痴,河北玉田人,清拔贡,民国初年任洪洞知事。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08
标题: 洪洞大槐树(满江红)·郭裕祯...
洪洞大槐树(满江红)·郭裕祯
古槐何处是,流水一村环,共道迁民遗址,究竟在何年?我欲停车过问,只恐年代湮远,故老已无传。西风残照里,且唱念家山。 憩小亭,登高塔,瞰汾川,缅怀* 事已,几经沧海桑田。人有流离转徙,树有荣枯采伐,大化听推迁。当愿此帮族,繁衍遍人间。 【注】郭裕祯,字庆符,洪洞人,光绪末年举人。
咏大槐树七绝三首(辘轳体)·卢福申
(一) 杨氏城边是我家,先人从此徙天涯。 大槐树处留碑碣,胜迹名传问不差。
(二)  乔迁旧事近犹哗,杨氏城边是我家。 老树婆挲生意在,游观此地客停车。
(三) 自徙山隈与水涯,曾经六百纪年华。 槐株不朽分明在,杨氏城边是我家。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0
标题: 题大槐树迁民古迹(调寄念奴桥,用东坡《...
题大槐树迁民古迹(调寄念奴桥,用东坡《赤壁情古》韵)·郭兆禧
彼汾南去,浪淘尽,前代繁华风物。杨氏城边无处觅。广济丛林旧壁。夹道灵槐,迁乔胜迹。历久经霜雪。山川如昨,此邦时有人杰。 遥想洪永当年,盈虚消息,徙民从此发。燕豫滁和,连海岱一体,荆榛夷灭。异国安居,前踪尽,话自渔樵白发,参天高树,群鸦还集明月。 【注】郭兆禧,洪洞人
题大槐树(调寄南柯子)·景鸿慈
乔木垂荫远,古槐流泽长,绵绵瓜瓞往他乡。祖国*怀,遗爱比甘棠。北郭为迁客,南柯梦里寻,水源木本感难禁。恭敬梓桑,槐下舞垂阴。 【注】景鸿慈,洪洞冯张村人,清附生。
牌坊题咏·佚名
木本水源流泽长,依依杨柳认村庄。 行人还里前踪记,遗爱深情比召棠。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古道青槐椅夕阳,浮屠突兀插云傍。 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 西汾北霍旧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环。 荟萃人文称乐地,去烟过眼古乡关。  题大槐树(清平乐)·乔桂蝉 绿荫如幕,槐黄花又落,故里重经亦云乐,怎忍匆匆过却。 高塔凌空矗立,小亭背水常开,过客无妨小憩,家山儿时重来。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1
标题: 大槐树怀古·李春浦① 苍苍秦...
大槐树怀古·李春浦①
苍苍秦岭松,郁郁汉宫柳。 长留天地间,谁与争悠久。 云山护大槐,垂荫可数亩。 聚族万千家,鳞比难齿数。 有明洪永年,朔南迁户口。 天涯各一方,至今不忘祖。 民国改革初,行役归故土。 基址何处寻,殷勤问才叟。 昔日树参天,今时何所有。 丰碑矗其前,高塔耸其后。 廊庑焕然新,景君②功居首。 贺君③大文章,武君④大书手。 古迹今复存,斯人亦不朽。 我来且停车,瞻仰周道右。 【注】①李春浦,字荫南,翼城城内人,光绪乙丑恩科举人。任吏部主事员外郎,广西庆远府知府。 ②景君指景大启,字尔宇,洪洞贾村人。清末任观城、茌平等县典史,深知鲁省民众怀古槐之情。民国二年回乡,倡议捐资树碑建亭后又汇集大对志一册,故为首功。 ③贺君:指贺柏寿,洪洞塾堡人。清末拔贡,朝考一等知县。分发河南登封、确山、杞县知县,碑文的作者。 ④武君指武春荣,洪洞城内人。清末拔贡,历充差摇局董事,碑文为其所书。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2
标题: 咏槐树古迹·王毓瑛 忆昔贻谋...
咏槐树古迹·王毓瑛
忆昔贻谋善,三槐植我家。 同根原一本,化作万枝花。 明代初开国,迁民走开涯。 大槐众荟萃,分发别途赊。 背井离乡感,邮亭群口哗。 滁和燕豫鲁,去国咸咨嗟。 道左荫盈亩,枝柯正交加。 壮丁负耒耜,老稚载同车。 所至草菜辟,新居种桑麻。 迄今年五百,繁衍庆瓞瓜。 争说洪崖地,乡关认不差。 大槐留遗迹,乔木尚堪夸。 荫庇群生远,延誉古树嘉。 碑亭新建筑,经塔镌法华。 种族关怀切,乡心洽迩遐。 停骖重话旧,眺望夕阳斜。 【注】王毓瑛,字汉珍,洪洞人,民初任山西农桑总局局员。
题古大槐树·梁国勋
羊舌故墟大槐树,云是迁民点行处。 行者一去不复返,槐树千古仍如故。 吁嗟乎! 古人性静若邱山,举止凝重常不迁。 今人性动如流水,涉足重洋轻万里。 乐山乐水各有因,讵必今人逊古人。 假令斯民无转徙,至今人世尚浑沦。 【注】①梁国勋,香山人,其他不详。 ②羊舌,洪洞古为羊氏食邑。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4
标题: 题洪洞大槐树·阎永仁 问我始...
题洪洞大槐树·阎永仁
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 槐树荫泽及广覃,北平山左及河南。 吁嗟兵燹成羽化,子孙罗到已无价。 嗜古君子拟永垂,醵资勒铭竖隆碑。 骚客联袂吟佳句,令余彷徨不忍去。 聊亦向风逗枯肠,为我族氏所发祥。 距今已逾五百岁,沧桑虽变名不坠。 曾见孔桧端未楷,秀色翻风成巨材。 又见汉武将军柏,老干参天尽咫尺。 均堪上寿比山川,且比灵椿之大年。 何若此槐关历史,无数生灵产于此。 将看不朽同地天,芳名赫赫势绵绵。 【注】阎永仁,盂县人,其他不祥。
古大槐树歌·李兆麟
君不闻罗汉院里寒翠轩,古松修竹笼睛烟。 又不闻通幽桥北邃绿亭,长楸老梧凌空冥。 洪邑自古多名迹,陵古变迁沦海易。 塌入汾流堆沙碛,荒滩草色不敢碧。 惟大槐树今犹昔,昔废今举犹难得。 槐荫堆青如勒柏,勿剪勿伐常护惜。 有坊题额誉嘉植,有塔藏经留层级。 有碑屹立垂金石,有亭高覆避风日。 藉问提倡伊谁力,惟好古者司其役。 景君筹划推巨擘,热忱高谊不可及。 点缀风景今历历,不徙游观增特色。 远溯明初殖民策,对此不忘始祖籍。 枣阳王氏吾姻戚,祖籍即在杨侯国。 惜与景君未相识,逖听亦且称啧啧。 他日访古来洪邑,抚摩槐树思先泽。 新修邑乘复增辑,况多题咏成汇刻。 迁民遗事资考实,何止茫茫空叹息。 【注】李兆麟,字霞轩,湖北随州人,光绪三十四年任洪洞知县。
大槐树歌·王家鼎
忆昔驱车长安路,沿途遗迹频瞻顾。 森森覆荫普润东,居人指点大槐树。 槐村浓荫遍郊原,啧啧人言徙户烦。 农老恋乡安旧俗,性之所乐即桃源。 忽闻诏下迁民令,愿行愿止随万姓。 槐下举人来益多,黔黎孰敢违朝命。 行者给种畀大田,官家重把户册编。 从此离乡去故族,空留大树茂年年。 年复一年月复月,风霜剥蚀皮肤没。 数十百年枝叶疏,老干几遭樵斧伐。 邑绅景子最热心,那堪坐视陈迹沉。 集资鸠工刊碑石,亭宇辉煌茂木森。 婆娑故木仍依旧,螭头字迹法史籀。 文人博士游憩多,鸿篇钜什夸锦肃。 而我今已倦轮蹄,话到登临欲攀跻。 溯源我亦槐迁族,恨不杖藜访故栖。 时时槐国萦魂梦,身似间云懒出洞。 兴来聊作大槐歌,祈向壁间厕其空。 吁嗟乎! 介城东有汉时槐,联袂赋诗曰几回。 他年重到大槐处,拟与群贤醉酒杯。 【注】王家鼎 介休人,其他不详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5
标题: 题洪洞大槐树(用李白乐府进洒韵)·王调元...
题洪洞大槐树(用李白乐府进洒韵)·王调元
君不见召棠遗爱从古来, 樵牧百折总不回。 君不见孔明庙柏裂石发, 百十千年饱霜雪。 树木人犹如斯。 历久经天比日月。 吊古汉槐过洪邑, 风尘策马归去来。 土人告予广济寺, 古刹物化左慈杯。 王相国,李天生, 归车故乡停。 永乐移民议, 父老走送骊歌听。 忆昔洪崖垂古洞, 葛仙飞升大梦醒。 人生如物同一本, 惟有此槐寿其名。  景生邓古与人乐, 追寻古迹笑傲谑。 望霍门处坚丰碑, 亭名纪念过客酌。 飞觞洒,换貂裘, 依树婆婆消尘渴。 依树婆婆消尘渴, 请君歌曲一愁莫?
题大槐树拟古 ·乔禊亭
平阳道中行,皋陶里前横。 羊獬故墟在,师旷实挺生。 晋为叔向邑,有年新莽亭。 高梁亦即此,刘师曾返旌。 灵槐荫如盖,不殊孔林桧。 爱珍同梓桑,繁滋日硕大。 霍泉沛洋洋,瑞色呈霭霭。 北拱观*峰,南束涧河带。 人杰地又灵,庶富无零丁。 四方亦凑集,邑聚为满盈。 中原恒多故,屠戮战血腥。 齐鲁云更残,豫直亦苦兵。 呈差乎! 境内千里无舍烟,谁复建议限名田。 牛种劝播迁,朝廷谋生聚。 晋俗勤远略,跋涉著先鞭。 一传再传后,瓜瓞庆绵绵。 狐死正首丘,故乡时吟呕。 每遇洪崖客,款款作色留。 景公笃古道,古迹是所忧。 建亭兼竖碣,启后又阐幽。 杨县多遗老,笃行又文藻。 直笔记所知,徵求穷搜讨。 光大我先风,继述乃祖考。 既寿其永昌,猗欤大有造。 【注】乔禊亭,原猗氏县人,清附生,山西大学堂毕业,民国三年三月任洪洞县知事。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7
标题: 题古大槐迁民古迹·单庭兰 胡...
题古大槐迁民古迹·单庭兰
胡元运尽群雄扰,芟夷民命如蒿草。 北平靖难寻干戈,邑里丘墟废垒多。 春来归燕巢林木,芜城荒社穴狐兔。 萧条千里绝人烟,白坟赤埴等石田。 真人御宇理疆索,盈虚酌剂纡筹策。 冀州自古号帝都,分疆划井启鸿图。 表里山河形利便,当关一夫磐石奠。 玄黄血洒战群龙,桃园世外自绥丰。 鸡犬桑麻尘*表,地狭人稠旷士少。 窦融遗种在河西,户口殷繁任取携。 诏书迭下命移送,远旋滁和近保定。 豫燕青齐右北平,部别区分结队行。 官为资迁设董事,适中地居广济寺。 南通蒲隰北太汾,迁人襁属集如云。 期会守候更何处,遗迹艳传大槐树。 殖民伟烈非寻常,纪载能生邑乘光。 允宜护异留纪念,永为汉族竟存签。 郭隗金台司马桥,在人耳目犹昭昭。 三闾汨罗投金濑,年湮代远仍宛在。 兹寺计严树婆娑,光价何止百倍过。 胡为寺毁不重修,树亦无复根株留。 沧海桑田夷陵谷,陇么秋风但禾黍。 故老相传日淡忘,无人从事为表章。 兹幸诸君宏愿力,募筑从新标胜地。 愧无燕许大手笔,挥斥丰碑为之记。 【注】单庭兰,山东人,其他不详。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4-5 20:18
标题: 题大槐树七律十二首·郭兆麒...
题大槐树七律十二首·郭兆麒
贤王不数朱家纲,英辟还推白帽王。 轻使小民离梓里,终成大业在楼桑。 龙兴虎视规模远,棋布星罗屏翰长。 吾邑古槐犹有处,当个十万徙咸阳。  全盘布子着棋忙,昔日一方今万方。 天下人民都有几,其间消息本无常。 绥荒要甸胥臣妾,花木江山一帝王。 是否听从姚广孝,嬴来槐树作甘棠。  仆仆征途多少人,停车每每问前因。 道傍无复大槐古,陇畔惟余一树新。 汾水秋风雁过日,辽东夜月鹤归辰。 沧桑倏忽都如此,暂对南柯话苦辛。  从来保障赖贤人,况有灵槐能庇民。 此次军书告旁午,刚逢历数纪重辛。 千年城郭终安堵,十万貔貅不起尘。 一幅天然画图好,争辉赵氏晋阳臣。  盈虚消息不于常,酌剂频频烦帝王。 当日人民苦迁徙,而今草木有馨香。 鲁桑燕栗高曾远,唐柏汉槐岁月长。 六百年来传轶事,昔君文武宣重光。  频轻旭日与斜阳,玉阜西边汾水旁。 鸦集蝉吟时点缀,鸟飞鹊绕夜凄凉。 两朝雄略勤民奖,五百余年乔木长。 过去兴亡多少事,此君应亦感沧桑。  万年枝暖挂温暾,故事槐安迹未湮。 夏日清阴成句后,秋风汾水断章辰。 昏鸦栖处同为客,夜鹤归时亦作宾。 古往今来谁是主,输他高卧北窗人。  托根不到广寒宫,玉阜西边汾水东。 得地栽培成上品,此君富贵比三公。 一身曾感荣枯异,百世可知损益同。 独立道旁多岁月,惯听归鹤话霄中。  树有浓荫憩渴人,昔年明代此迁民。 树犹如故人非旧,人欲云何树与亲。 水溯源头粉一曲,天培根本木千春。 云飞风起*榆社,正是锦衣归里辰。  莫向槐安问旧邻,从无人寿可千春。 淮南鸡犬都仙去,栗里田园几劫尘。 只有清阴当陇畔,何曾古寺在河滨。 沧桑未改沧浪水,暂作临流觅句人。  曾经明代屡迁民,独立亭亭六百春。 阅世自坚林下节,清阴不受道旁尖。 参差图画玉峰麓,左右山川汾水滨。 当日邑中编八景,偏教遗此出何人。  孤高有似葛天民,羞与杏桃争艳春。 会见清阴媚长夏,偶逢朝雨*轻尘。 良宵一梦槐安道,胜日寻芳汾水滨。 不信此间风景好,青山绿水总宜人。 【注】郭兆麒,字丙郊,洪洞人,清末拔贡,充河南候补州判,民国初任洪洞县民政科长。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