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解读慈林与袁氏 [打印本页]

作者: 袁胜贵    时间: 2006-8-17 17:48
标题: 解读慈林与袁氏
慈林,听起来就是个吉祥禅意的地名,其实真的跟禅林有关联。当今村南之山麓,在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建慈林教寺。却说北宋仁宗间(1023—1063),新昌大市聚的一支袁氏东迁到奉化袁家岙开始发族。在两宋交替之际迁至棠村。南宋时期,袁氏五世再度往外迁徙,在面向鄞奉平原的一条山水苍碧的谷地中定居。那时,慈林教寺正值鼎盛时期,寺北这个渐渐聚集的村落便称慈林。世居这个古村的有袁、郑、金、何四姓,至今仍以袁姓居多。
    到了南宋淳?四年(1244年),袁氏七世袁火寻进士登第。次年,袁才子力荐故里的慈林教寺与赵昀帝,皇帝老子欣然题写了“慈林山”三字。其实1245年这个年头,赵昀帝秉承先帝仁宗旨意,为奉化雪窦山也题了“应梦名山”赐之。760年时光过尽,“应梦名山”如今依旧安然于雪窦山山口御书亭,可“慈林山”手泽,却在清代跟着慈林寺的颓废,而下落不明。不管如何,以南宋作封面的慈林古村,当初毕竟闪现着佛光,承受了皇恩。
    自元初起,这一带开始形成“慈林十景”之说。由于这儿是平原与丘陵的交接地带,交通相对便捷,且距萧王庙古镇不远,所以,时有骚人墨客、缙绅名贤来此,或游走行吟,或盘桓赏景。元初就有三位大文士走进了慈林东北三四里外的法华寺。一位是古代顶级书画大师赵孟兆页,他正处儒学提举任上;另一个为弃职归奉化故里的“江南文章大学”戴表元;还有一介大文士乃婺州义乌人氏、元代文学家黄氵晋。三人志同道合,一度聚讲于法华寺的朝晖轩。每遇戴、黄有诗词文赋,赵孟兆页辄濡墨染翰,时称“三绝”。岁月留痕,历史含情,元初发生的这次文化奇迹,被慈林古村收纳为弥足珍贵的扉页。
    应该说,我是从《慈林袁氏家谱》走入明代的慈林。令我猛吃一惊的是,该村的袁氏家谱,竟有厚重完整的五大卷之众。实在应该感谢它,使我有幸第一次认识了明代的一个探花,因为1992年付梓的《奉化市志》的“历代进士表”遗漏了这个显要的进士。他叫袁炜,明嘉靖十七年殿试探花,官至内阁大学士辅相,近似于当今副总理,该是当时朝廷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村中随处可见的诸多清代建筑,似乎尚可让人触觉到历史的温热。光说祠堂吧,历史上小小的慈林曾拥有祠堂五座,遗存至今的有两座:袁氏宗祠“联发堂”,还有郑氏宗祠“树德堂”。乡村里的祠堂,蕴涵着太多太多的故事。联发堂的故事,听起来仿佛是民间传说,而历代修谱皆一本正经地认定为史实。
    说的是清乾隆年间22世太公袁宏亮穷得叮当响,在江口、南渡一带做了十几年的长工。袁太公36岁那年与东家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发愤回家过苦日子。途经东家一丘田边,忽念及此田不曾耘过,便入田躬身劳作。东家闻讯赶来相观,顿生感慨:“你人都走了,何故还顾及我家的事?”袁太公坦诚相告:“此田不耘,定然减年成。”到慈林村口,袁太公眼见一只白兔遁洞,便伸手去摸。一摸摸出的却是一只金蛋。大喜回家,妻郑氏狐疑:“这也值钱,我少时嬉戏之物矣,村外茶山多多!”夫妻急急同往,果是金蛋,盈筐而归,遂富。老掉牙的因果报应寓言,其实昭示的是当下大力倡导的“诚信”耳!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袁太公广置良田,供袁家众乡亲躬耕,一块过上了好日子;又大兴土木营建了祠堂,堂号便取“联发堂”,其意蕴是“共同富裕”。
    绕不开的是民国时期。千万莫小看这个平静的小村,一遇历史的风雨,小村的乡民绝不会木然。这个时期,慈林走出了多位子弟,有誓师北伐的义士,也有浴血抗日的忠烈。别怪我书生意气,我偏爱上了书生出身的袁惠常(袁康义)。孤独而清高的袁惠常一直蛰居在自家书房读书。当今村里的耄耋老人仍能回忆起袁当年手不释卷、执笔凝神的情形。然日寇紧逼,国难当头,年届不惑之年的袁惠常应蒋介石之邀,顺时而动,终于出仕。抗战时期在重庆,袁是蒋的幕僚之一,家谱上为他载录的职务是“国民政府文官处编审兼国史馆协修”。解放后,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到了一律破除、不讲承传的“文革”时期,他留在慈林老家的大批珍贵书籍被毁于一炬。老人闻之哀叹:“宁可杀我头,切莫烧我书啊!”可这一叹,蓦然令人感知:骨子里,袁惠常依然是一介可爱的文人。
    民国时期,慈林村还出了个大实业家郑源兴。他长期以上海为大本营经营蛋业,上世纪30年代,任中国冰蛋业同业公会会长,世界蛋业工会理事长,是上海滩出了名的“蛋大王”。他是个可敬的实业家,非但以造职工住房、办职工夜校、设医务室等义举嘉惠他数以万计的员工,还时常惠泽旅沪的乡里乡亲,每遇失业的宁波、奉化籍老乡找上门来,他总热情安排出路。他又是个爱国实业家。新中国成立后,如果说他庞大的公司归于“公私合营”乃大势所趋,那么义无反顾地出售伦敦分公司,回拢资金支援国内建设,实为莫大的爱国之举。
    那天在慈林采风,年轻的同行者都爬山觅水去了,我始终在村内转悠,专情捕捉一个个古老的人文信息。所以,仅与“慈林十景”之一的“通衢乔木”打了个照面。
    南宋慈林建村初期,先人在村口栽了枫、樟、梓、松四棵风水树,寓意新发族的小村能“风调雨顺”。到了汪伪时期的1943年夏,坐餐风雨七八百年的这批参天大树交上了厄运。保长实在不堪上边摊派下来的巨额捐税,欲砍伐古树相抵。众乡亲获知便驰书沪上,请求旅沪同乡解围。郑源兴等旅沪乡人慨然捐款,承受了故乡不能承受之痛。古树终于绝路逢生。前些年,古樟边上忽然冒出了一家电镀厂。实在心疼不过的乡人便奔走呼号,最后由环保部门出面干预,拆迁了电镀厂,古樟再次逃过了灭顶之灾。听着慈林风水树的沧桑故事,我不由想起一位朋友的高论:你去看一个地方,将古树砍伐精光的,那儿的人文定然缺失;会留住古树、敬畏古树的,多是儒雅古风尚存之地。
    也真是,我明明欲说自然之景,不经意又牵动了人文往事,这就是古村慈林的魅力。



作者:裘国松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6-8-23 09:55
标题: 好帖!行文之间,教人心旷神怡.不经意中,...
好帖!行文之间,教人心旷神怡.不经意中,令尔留连勿返.岁月留痕,历史含情,浓郁的人文气息正是慈林古村的重要内涵,也是古村慈林的魅力所在!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