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袁崇焕籍贯考实
[打印本页]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2-20 13:29
标题:
袁崇焕籍贯考实
转贴自http://siyuan.ad184.com/mjsixo.htm
黑暗武器按:杨先生此文成于1986年。在保留全文的基础上,仅作出三处不影响内容的小改动。
一、正文及附表的标注原为以阿拉伯数字标于文字右上角,为诸位阅读方便,今改为〖注#〗跟随文字后;
二、加上着重号的文字部分,有可能显示不出着重号,特加按语在后,作一赘述;
三、附录的《明进士题名碑中万历己未榜所载进士之籍与其乡贯比较表》原为表格形式,因表格上传时可能产生阅读不便,现改为以“——”作为连接。
另外,黑暗武器扫描校对时或有失检之处,可能出现个别文字的错漏,诸位如有发现的话,还请告知,不胜感激,并致万二分歉意。
袁崇焕籍贯考实
撰文:杨宝霖
资料提供 扫描校对:黑暗武器
袁崇焕籍贯的考证,对于袁崇焕思想发展、性格形成的理解固有必要;对于袁崇焕军事思想的研究,对于袁崇焕功过的评价,也不无帮助,正如力主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阎崇年先生所说:“很需要对袁崇焕的籍贯作一番考辨。”〖注1〗
[一]《明史·袁崇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校点本《明史·袁崇焕传》后《校勘记》云: 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己未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
嗣后,袁崇焕为藤县人之说,如雨后春笋,大小报刊所发表的文章,有十余篇肯定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注2〗其中,以阎崇年先生的《袁崇焕籍贯考》为集其大成,它进一步斥《明史·袁崇焕传》载袁崇焕为东莞人是“文物无据”,“文献无征”。
说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依据,综合起来,主要在:
一、崇焕父袁子鹏碑(墓在广西平南县白马乡)记崇焕之祖袁西堂在嘉靖初年由东莞迁藤。
二、广西藤县《袁氏家谱》载崇焕之祖袁西堂于正德元年(1560)由东莞迁藤。
三、北京孔庙内明清进士题名碑袁崇焕名下刻“广西藤县”。
四、《明怀宗实录》、《崇祯实录》、《崇祯长编》、《国榷》、《明季北略》诸书载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
五、袁崇焕《天启五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言“臣籍已属西江”,西江即浔江,指藤县。
六、崇焕被杀后,其妻黄氏在藤县投水死。
七、藤县白马乡有袁崇焕遗迹。八、藤县白马乡有“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现在先剖析一下上面八点理由,看看是否可以作为证实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依据。
(一)关于袁子鹏墓碑(以下简称“墓碑”)与《袁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
主藤县说者主认为“袁子鹏墓碑是袁崇焕为藤县籍的一个力证”〖注3〗,又说:“《袁氏家谱》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袁崇焕籍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注4〗但是,只要参合其他资料,细心读一读,就不难发现墓碑和《家谱》舛误多端,殊不足信。
墓碑云:“□祖,西堂公之子。西堂公由广东东莞县于嘉靖初年至广西梧州府藤县四十三都白马讯。”〖注5〗《家谱》云:“始祖,字西堂。公籍广东东莞县水南乡茶园村,明正德元年自粤东贸易至广西梧州府苍梧县戎墟,居住数年,迁居于藤县五都白马讯。”〖注6〗袁西堂自东莞迁广西,一说嘉靖初年,一说正德元年,墓碑与《家谱》,既同出一家,何参差若是?此不足信之一也。
墓碑载袁子朋(墓碑原刻作“朋”)三子六孙(兆填、兆埍、兆□、兆始、兆勋、兆右),《家谱》载袁子鹏三子三孙(兆勋、昭始、昭右)〖注7〗。姑勿论“兆”与“昭”二字不同,“兆填”、“兆埍”、“兆□”为何不见于《家谱》?假如说这三个幼殇,故《家谱》不载,却又何以刻上墓碑?若有其人,《家谱》何以不载?若无其人,墓碑何据而云?这都是不足以取信于人的。此其二。
袁崇焕《天启四年三乞给假疏》曰:“七年中(略)嫡叔子腾丧矣。堂兄生员崇茂,育于臣父为犹子者,今亦丧矣。”〖注8〗分明袁子鹏有弟曰袁子腾,有侄曰袁崇茂。《家谱》云:“公(据上文,指袁西堂)生一子,字子鹏。”〖注9〗既无子腾之名,且明谓袁西堂仅生子鹏一人,袁崇茂亦不见于《家谱》,显与袁崇焕自言牴牾。此不足信之三也。
墓碑云:“朋公妣何氏”,《家谱》云:“二世祖,字子鹏(略),妣何氏,而〔民国〕《东莞县志》卷六一《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仍留其祖遗屋数椽,以栖崇焕母叶氏,使终天年”(旧抄本《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所载意同)。史乘与方志均不载子鹏有继室或妾,也不载崇焕为继室之子或庶出,崇焕之母,即子鹏之妻,当为叶氏。《家谱》又云:“三世伯崇焕(略),妣叶氏。”〖注10〗据谈迁《枣林杂俎》智集《袁崇焕》条及清初赵吉士《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所载,崇焕妻为阮氏(引文说后),叶氏,乃崇焕之母,而《家谱》却作崇焕之妻。此不足信之四也。
袁崇焕在《三乞给假疏》中说:“七年中,臣之嫡兄崇灿丧矣。”〖注11〗可见崇灿为长,崇焕为仲。此出崇焕自言,不容有误,而墓碑云:“公(据上文,指子鹏)生三子六孙,长崇焕,赐进士出身。(略)次崇灿,三崇煜。”《家谱》亦云:“二世祖讳子鹏(略),生三子,长崇焕,次崇灿,三崇煜。”又载:“三世伯崇焕”〖注12〗。都把袁崇焕说成是袁子鹏长子,显与崇焕自言不合,在封建社会中,严长幼之序,何墓碑与《家谱》长次颠倒如是?此不足信之五也。
墓碑云:“长崇焕赐进士出身,拜三边总制。”《家谱》云:“三世伯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略)后官到三边总督。”《明史》卷七三〈官职〉二载:
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略),至嘉靖四年始定设。初称提督军务。七年,改总制。十九年,避“制”字,改为总督,开府固原,防秋驻花马池。
清初刘献廷《广阳亲记》卷一记载得更清楚:
三边总督,辖延绥、甘肃、宁夏三巡抚。……甘肃、宁夏、延绥曰三边。后以总督驻固原,更曰四镇。
袁崇焕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举进士入仕途以后,从未官于西北,从未任三边总督之职,辽东与陕甘,相去数千里,墓碑与《家谱》,误之甚矣。此不足信之六也。
《家谱》云:“三世伯崇焕(略),终于崇祯三年,被奸臣朦毙,生三子,被奸臣奏准,将袁氏抄家。三子思走广东东莞县。”
崇焕生三子吗?请看清初以前人的记载:
以布衣鸣崇焕冤而被杀的程本直的《漩声》说:“崇焕今日乃如何也?身凌迟也,后嗣绝也。”〖注13〗
崇焕下诏狱时,上疏论救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的《剖肝录》说:“昔岳武穆以忠蒙罪,至今冤之;督师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胤绝,圣世谁复为《金陀萃编》者?可叹也。”〖注14〗
崇焕斩毛文龙时,曾参其谋的重要幕宾王舋说:“大司马(霖按:指袁崇焕)无子,”〖注15〗
明末清初赵吉士的《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云:“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注16〗
〔康熙〕《广东通志》卷一六《人物》上《袁崇焕传》云:“(崇焕)籍没之日,无子,亦无所积。”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人物·袁崇焕传》云:“崇焕无子,籍没之日,囊橐萧然,无长物。”
据以上书所载,崇焕无子甚明,《家谱》所言,谬之甚矣。此不足信之七也。
《明实录·熹宗实录》卷七七载:“(天启六年十月己酉)加辽东巡抚袁崇焕嗣男原荫锦衣卫千户袁兆基世袭指挥佥事。”熹宗所封,乃崇焕嗣男,崇焕无亲子可知。这位袁兆基是谁之子呢?〔民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崇焕)死之日,家徒四壁,所没者,皆同产兄弟崇灿子兆基与崇煜及祖遗薄产”(旧抄本《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文同)。墓碑载袁子鹏之孙六人,无“兆基”,《家谱》载崇灿三子,亦无“兆基”。墓碑中子鹏之孙“兆□”,“□”字原碑模糊不清,笔者曾于碑前审视,字形不近“基”字。这位官封锦衣卫佥事的袁兆基,足可使家谱生辉,何以《家谱》反无其人?此不足信之八也。
有此八端,袁子鹏墓碑,怎能“是袁崇焕为藤县籍的一个力证”呢?《袁氏族谱》怎可以作为“为研究袁崇焕籍贯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呢?
墓碑左方有一行云:“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冬吉日立”。光绪二十二年(1896),距袁子鹏之死,已有二百七十多年,时代悬殊,且谬误多端,决非据原碑拓本或据原碑碑文重修的。《家谱》记及袁骥绍,骥绍,健在。《家谱》记袁崇焕家世,与崇焕自言或前人记述大相径庭。这两种在袁崇焕死后二百多年制成的“资料”,岂能作为证实崇焕是广西人的证据。
〔崇祯〕《东莞县志》卷三载:袁世祥 以孙崇焕贵,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袁子鹏 以子崇焕贵,封副使,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
康熙、雍正、嘉庆、民 国等四种《东莞县志》所载亦同。
〔民 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云:崇焕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童子试,补弟子员。
《袁自如公粤西家传》云:崇焕年近十四,始随王父赠大司马世祥、父赠大司马子鹏公往粤西之梧州,应藤县童子试,补弟子员。
〔崇祯〕《东莞县志》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距袁崇焕之死,仅九年,编者张二果,东莞博厦人,与崇焕同时略晚;二果之家与袁崇焕之乡水南,相距十余里;崇焕自称族叔袁玉佩(东莞温塘人)尚健在〖注17〗,可资询访。〔崇祯〕《东莞县志》所言,当得其实。
〔民 国〕《东莞县志》所引《袁督师行状》,为东莞蔡均所编。蔡均,明末清初东莞白市人,屈大均姻家,曾将袁崇焕“久存东莞”之“所遗诗文、奏疏数十卷”〖注18〗编为《袁督师事迹》及《率性堂诗集》,《袁督师行状》所言,亦当可据。《袁自如公粤西家传》旧抄本未题撰人,所载与《行状》合,当有所据。上述三书所言,袁崇焕祖父为袁世祥,非袁西堂。父名子鹏非字子鹏。
说袁世祥与袁西堂是两人,还有根据:袁崇焕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四,即万历二十五年(1597),是年袁世祥与子子鹏携孙崇焕入广西。袁西堂入广西是正德元年(1506)(见《家谱》)或嘉靖初年(见墓碑)。由正德元年(1506)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共九十一年;嘉靖初年,以嘉靖元年(1506)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共七十五年,二人入桂时间不同。此其一。
《家谱》载袁西堂为东莞“水南乡茶园村”人,茶园,一名茶山,即今东莞县茶山乡。《袁督师行状》及康熙、雍正等《东莞县志》俱谓崇焕为东莞水南村人,袁世祥自然也是水南人。袁西堂与袁世祥在东莞所居之村不同。此其二。
东莞水南,距茶园有十二里,中隔京山、棠里、坑口、横江、厦蓢五村,阻以大江。水南村小、茶园村大,历史上,茶园从来不隶属于水南,水南也从来不属茶园。自明代中叶发后,茶园人到广西藤县、平南一带贸易而定居的,为数颇多。今与藤县毗邻的平南县的六陈乡一带袁姓,大都是明代侨居的东莞茶园袁氏之后,近来发现的平南《袁氏族谱》多种,可以证明这一点。茶园人袁西堂落籍平南白马村隔江相望的藤县莲塘村(今称新白马),不是个别现象。
假定袁西堂在正德元年或嘉靖初年入广西时为三十岁,如果袁西堂即袁世祥的话,到其孙崇焕十四岁时,已有一百二十一岁或一百零五岁,即使袁西堂有此高寿,然百龄外人,又何能跋涉长途,携孙入桂呢?袁西堂与袁世祥并非一人,此理至明,阎崇年先生谓“袁世祥字西堂”〖注19〗,未知何据。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2-20 13:30
标题:
(二)关于明进士题名碑所镌...
(二)关于明进士题名碑所镌
北京孔庙(今北京市历史博物馆)内明进士题名碑,在明万历己未科三甲第四十名袁崇焕名下镌刻“广西藤县”四字,这是认为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的依据之一。明进士题名碑在每名进士名下所刻的,就是其人的籍贯吗?
碑中与袁崇焕同科的刘存慧、杨世芳、张辇三人,名下均刻“锦衣卫”,难道“锦衣卫”是他们的籍贯?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云:
明太祖籍天下户口,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监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署籍。(略)有故侨于外者,曰附籍。
根据科场案牍而著录的《明进士题名碑录》,在每名进士所题的地名之下,均有“民籍”、“军籍”、“儒籍”、“官籍”、“匠籍”、“盐籍”(或“灶籍”)等字样,参合《明史·食货》(一)所言,“籍”,乃指户籍,并非说明是该地人的“籍贯”。袁崇焕名下,《明进士题名碑录》题“广西梧州藤县民籍”,只能说明袁崇焕的户籍在广西藤县而已。
户籍与乡贯〖注20〗(或称本贯、乡籍、原籍)有一致,有不一致。未经迁徙,户籍与乡贯一致;若经迁居,户籍与乡贯就有差异了。即以袁崇焕登第的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一科而论,该科共三百四十五名,我将他们的乡贯逐一查核,根据方志或其他资料,发现题名碑所镌户籍与乡贯不一致的,有七十七名,占全科人数22.2%(详见附表),非仅崇焕一人而已。那么,怎能据明进士题名碑所刻,定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呢?
明代考试制度,举子在“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本经,所司印记。”〖注21〗“籍贯”一词,本义是指:“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注22〗东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第十九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明进士题名碑录》在每名进士名下都注明“民籍”、“官籍”、“军籍”、“匠籍”……等,万历己未一科,又有22.2%非其乡贯,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举子在试卷卷首所书的“籍贯”,是户籍。因此,我们不能据“试卷之首,书……其籍贯”为理由,坐实明进士题名碑在袁崇焕名下所镌的“广西藤县”是其乡贯。
(三)关于《明怀宗实录》、《崇祯实录》、《国榷》、《明季北略》等史乘所载
《明实录·崇祯实录》卷三崇祯三年(1630)八月癸亥条云:“崇祯,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明怀宗实录》同)
《国榷》卷九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云:“崇焕,字自如,藤县人。”
《明季北略》卷二“袁崇焕守宁远”条云:“袁崇焕,号自如,广西梧州府藤县人。”
明末清初的一些史乘,记袁崇焕为藤县人的虽有数种,但与明进士题名碑所镌同出一源,都是根据袁崇焕考试时书籍贯于首的试卷或科场案牍。既然试卷之首所书的是户籍而非乡贯,则《崇祯实录》等书所言,不足据以说明袁崇焕是广西藤县人了。
众所周知,《明史》的纂成,经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岁月的反复修订,《明史》列传,出自精熟明代各朝实录的万期同之手。康熙间,经学家杨椿有言:“《明史》成于国初遗老之手,而万季野功尤多。纪、传长于表志,而万历以后各传,又长于中叶以前。袁崇焕、左良玉、李自成传,原稿皆二巨册。删述融汰,结构宠肃,远在宋、元诸史上。”〖注23〗《袁崇焕传》,就象披沙拣金。时属清初,诸多忌讳,内容失实,容或有之,但传主乡贯,毋庸避忌。《明史·袁崇焕传》作“东莞人”,万斯同对籍与贯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清楚的,可见万斯同、王鸿绪等人扬弃了《崇祯实录》等以崇焕为藤县人的说法。
(四)关于袁崇焕自言“臣籍已属西江”
“臣籍已属西江”一语,出自《岭南遗书》本《袁督师事迹》所载《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张伯桢的《袁督师遗集》(张次溪的《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所载同),均从《岭南遗书》本出。此语为崇焕自言,似可为据,故主崇焕为藤县人说者引之。但崇焕此疏,首见于明末刻本沈国元编的《两朝从信录》卷一二。按《两朝从信录》所载,疏名应该是《谨列急切事宜,以图报称疏》。“臣籍已属西江”一语,《两朝从信录》作“臣向已属江西”(是“江西”,不是“西江”)。既非言籍,它不可作为袁崇焕是藤县人的依据,自不待言了。
(五)关于黄氏投江
道光《平南县志》卷二○《文艺》二载清嘉庆、道光时人袁珏吊袁崇焕诗十六首,其第十四首诗后注云:“(崇焕)夫人黄氏赴水死,尸流至赤水,渔人葬之。”清末民初藤县人何寿谦用其语,写入《乡先正袁崇焕督师事略》中。〖注24〗阎崇年用了这段材料,添枝加叶地写成:“袁崇焕蒙难后,其妻在住宅(霖按:上文谓藤县白马有袁崇焕故居)江岸飞鼠岩石台上纵身投江,尸浮赤水。”〖注25〗以为崇焕是藤县人的依据之一。崇焕妻投江一说,与史实不符。请看:
《明实录·熹宗实录》卷八七:(天启七年八月壬寅)兵部署部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霍维华奏:“抚臣袁崇焕置身危疆,六载于兹,老母妻子,委为孤注,劳苦功高。”
明·佚名《今史》卷三崇祯元年(1628)四月十三日《兵部为直发边臣功过,以决庙堂用舍事疏》: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兵法置之死地而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乃置母妻子百口于中。可证崇焕老母妻子均随军生活于关外。
可能有人会说,这两段史料,只能说明袁崇焕在天启七年(1627)未“乞休”以前之事,不能说明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重返前线以后,母妻仍随军。请再看:
《崇祯长编》卷二二:
督师辽东袁崇焕以葬父乞归。得旨:览奏,卿葬事,具见孝思,封疆重寄,自难图归,著卿弟奉卿母归里襄事,准给与勘合祭葬,前已有旨,该部即与覆行。
虽未及其妻,而母与弟俱在辽东,其妻岂有独居岭峤之理,可知崇焕在重返辽东以后,仍携眷随军,崇焕被冤杀时可来其妻在“故居”投江之事?且谈迁、赵吉士都记崇焕妻为阮氏,〖注26〗非姓黄。
袁崇焕被杀以后,其妻踪迹,还可以在当时人的著作中找到:
(崇焕)罹极典,妻子流三千里。(林时对《荷插丛谈》卷三“款不终”条)
(崇焕)以庚午年八月十六日弃市。家口在辽东者徙流浙,复改黔,在籍者流间,罪止妻子及同生兄弟,余俱免。(余大成《剖肝录》)
(崇焕)妻孥兄弟以及七旬之母,数龄之女,方游魂于浙水之上也,得赍魂于黔山之间也。(程本直《漩声》)
可见黄氏投江之说,为无稽附会之谈;附会之谈,又岂能作为袁崇焕是藤县人的依据?
(六)关于藤县白马墟的袁崇焕故居
据藤县卢围先生调查,藤县白马墟袁崇焕“故居”遗址轮廓分明,约宽三十丈,长一百多丈,(霖按:即以长一百丈计算,折合为三万三千三百三十多平方公尺,五十五亩多),遗址内近年挖出十万多块青砖,其中有许多印有花草图案,并找到四个上圆下方,底边长1.7尺的红砂石莲花柱墩〖注27〗。这所五十五亩多的面积的府第,符合袁崇焕“死之日,家徒四壁”〖注28〗,“籍其家,亦无余资”〖注29〗,“籍没之时,搜索家所,曾无半亩之田,一椽之屋”〖注30〗的事实吗?藤县白马墟这所“基址宏廓,规模雄伟”〖注31〗的“故居”,有甚么证据证实是袁崇焕的呢?
(七)关于藤县白马墟“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藤县白马墟尾江边原有“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一座,碑后有蒙伟民所作《袁督师崇焕传略》,末署“民 国三十一年秋月”〖注32〗。此碑之立,距袁崇焕之死,已三百一十二年。以三百多年后建立的纪念碑为依据,来证明袁崇焕的籍贯,岂非儿戏?
(八)关于袁崇焕出生于藤县
1983年藤县人民政府重建“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碑后,刻有署“藤县人民政府”的《明督师袁公崇焕事略》,谓“袁公崇焕,(略)一五八四年六月六日(明万历十二年四月廿八日)生于本县白马莲塘村。”〖注33〗其根据,大概出自〔光绪〕《藤县志》卷二三《杂录》中何寿谦的《乡先正袁崇焕督师事略》。何文云:“乡先正袁督师者,藤县太平乡白马村(一名莲塘村)人。”何寿谦的根据又是甚么呢?何文在正文之前有一段说明,内云:“至其家世,则本诸乡里旧闻。”何寿谦据乡里旧闻说袁崇焕是莲塘村人。《明督师袁公崇焕事略》又根据什么证实袁崇焕生于莲塘村呢?望明以教我。
可以看出,袁崇焕为藤县人之说者所提出的种种理由,没有一条可作袁崇焕是藤县人的坚实依据。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2-20 13:30
标题:
[二]袁崇焕是广东东莞县水南村人。 ...
[二]袁崇焕是广东东莞县水南村人。
(一)袁崇焕自认是东莞水南人
东莞水南三界庙,内有重建三界庙碑,碑文为袁崇焕所撰。有云:“予里崇奉三界庙”,“吾乡居俗俭而朴”,“适余请告以还,同乡父老青衿谋为一乡之善事,首以庙请”。末署:“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钦命巡抚辽东山海等地方提督军务加从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里人袁崇焕谨撰”〖注34〗。袁崇焕以水南为“予里”、“吾乡”,以水南父老为“同乡父老”,自称为“里人”,袁崇焕是东莞水南人是无疑的。
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有云:
余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而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竟未暇盘桓其中,殉外忘内,余罪也。去冬,余告归,方谓筑室其中,为终焉之计。未抵家,而明主促以再出。络绎道路,两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注35〗
又《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跋》云:
夫以隔四十里之名山,不能一效其(霖按:据上文,指幕客李云龙)款款。〖注36〗
若天朗气清,在水南翘首北望,罗浮诸峰,翠色映入眉睫。袁崇焕距罗浮“不下四十里”之“家”,非在东莞水南不可,绝不可能在罗浮千里之外的广西藤县白马墟。
天启七年(1627)六月,“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以抱病为由,上疏乞休,熹宗批答云:“准其回籍调理”〖注37〗。袁崇焕回到哪里呢?从上面引述的《重建三界庙疏文》和《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及《跋》,知崇焕回到了东莞水南(还有证据,详见下文),可知袁崇焕的“籍”在东莞。袁崇焕在奏疏中,提到“籍”、“里”的,有多处:
前月二十二日接家报,臣父子鹏于七月初五日疾殁于里门。……伏乞皇上察乌鸟至情,容臣回籍终制。(《初乞终制疏》)
皇上留一死臣以在边而不得用,何如放一生臣以还里不用,而后日仍用之。……伏乞皇上孝思遐布,恩恤臣私,容臣回籍守制。(《再乞守制疏》)
伏望皇上孝治天下,仁及南荒,下部议覆,姑准臣给假回籍。(《三乞给假疏》)
皇上既留臣身,则当用臣言,如以为迂而无当,不如及今允臣回籍守制。(《遵旨回任兼陈时事疏》)
上面既证明袁崇焕之“籍”、“里”是东莞水南,则此四疏之“籍”、“里”,必指东莞水南而言。
袁子鹏“殁于里门”,则死于东莞。袁子鹏以子贵,封副使,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崇祯又准给祭葬,其墓必具规模。今广西平南丹竹区白沙村中袁子鹏墓,仅一普通小墓,距民居不及百米,并无墓道、石牛石马等遗物痕迹,说袁子鹏原葬于此,很难令人相信。
(二)袁崇焕的同僚、下属、好友,都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崇祯元年二月,起用袁崇焕于东莞,同榜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子壮与梁国栋、黎密、区怀年、邝露等十九人在广州举行盛大的饯别会。会上,各人赋诗赠别,番禺画家赵焞夫即席绘成“饯别图”,各将所赋诗亲笔题上。黎密有句云:“罗浮春色动征轮,壮岁功名日转新。”区怀年诗云:“仙人窟宅自罗浮,入世还推第一流。”均点明崇焕家在“罗浮”。“罗浮”,非实指,罗浮山紧邻东莞,诗人往往借指东莞〖注38〗。
屈大均《王予安先生哀辞》有云:庚子(顺治十七年,1660)之冬,予谒禹陵于会稽,有王予安先生者,延予馆其家,(略)先生谓予曰:“子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略)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则王予安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人了。崇焕乡贯,在广东,只有东莞一说,非如广西有藤县、平南之争也。王予安,即王舋,浙江绍兴人,袁崇焕重要幕宾。崇焕斩毛文龙,王舋同行,并参其谋〖注39〗,岂有不知崇焕乡贯之进理。
余大成,崇祯二年(1629)为兵部职司郎中,袁崇焕下诏狱,大成上书论救,曾作《剖肝录》,详叙袁崇焕冤情,《剖肝录》内说:“督师部下辽将乡人谢尚政谋揭主将督师。”谢尚政,字允仁,东莞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解元。〖注40〗是袁崇焕出关时在东莞所结的死士,袁崇焕麾下为都督同知。余大成说尚政为崇焕乡人,自然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了。崇祯八年(1635),大成谪戍广东电白,“特登罗浮,取道东莞,以吊督师,慷慨呜咽,不能仰视”。〖注41〗余大成之所以绕道东莞吊祭督师,因为他知道袁崇焕是东莞人的缘故。
(三)明末清初人的记述
在方志中,记述袁崇焕事迹最早的,是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的《东莞县志》,其时崇焕被杀不久,不敢为崇焕立传,但记崇焕事迹颇多,如:
万历三十四年 袁崇焕 诗 寄广西藤县学中式。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庄际昌榜 袁崇焕字元素。(卷三《学校》)
(天启)六年春正月,奴酋倾国入寇,薄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大破之,老奴寻死。寻升兵部侍郎,荫一子锦衣卫千户。(卷二《政治》)
他如记崇祯二年诏起袁崇焕于东莞,记崇祯三年八月十五杀崇焕等尚多。在县志中记其中式,记其事迹,〔崇祯〕《东莞县志》作者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一一《袁崇焕列传》: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
明遗民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卷上:熹宗时,(孙承宗)即督师辽东,以东莞袁崇焕监军,数立边功。
崇祯间进士林时对《荷插丛谈》卷三“款不终”条:袁崇焕,字自如,广东东莞人。
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东莞人尹源进《爱日楼集·袁尔辉传》云:袁尔辉,石碣(与水南紧邻)人。(略)以功授守备。(略)所居于袁崇焕乡近,闻崇焕死,拊髀叹喟,亟以老母告归。
与屈大均同年生的东莞石碣人刘启祖《袁督师歌》小序说:“督师名崇焕,邑人。”
康熙十一年成书的《重修曹溪通志》卷九袁崇焕《参六祖》诗题下注云:“袁崇焕,东莞人,兵部尚书。”
〔康熙〕《广东通志》卷一六《人物》上《袁崇焕传》云:“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人物·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水南人。”
明末清初,时代接近,上引诸书,其作者或及见崇焕,所言当可为信。
(四)官方史书记述
《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一三:“(王在晋、王象乾)又请筑重关于八里铺,设守兵四万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原注:字元素,东莞人)以为非策。”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一七○:“(乾隆四十七所十二月丙寅)谕军机大臣等:昨披《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二书虽成书较后,但为史馆所修,有大量档案资料可资参阅,尤其是《高宗实录》一条,是为袁崇焕“平反”,访查后代,袁崇焕为何方人氏,必须查明。明年五月,当广东巡抚尚安查出崇焕五世孙袁炳尚未出仕,覆奏之时,高宗又下“圣谕”,要尚安继续查清袁炳人品、学历,以便任用〖注42〗。说“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必须是慎重的。
(五)袁崇焕出生于东莞水南村
袁氏自宋元以来,为东莞巨族,分布于东莞茶园、温塘、桑园、石碣一带,袁崇焕祖世祥、父子鹏,东莞水南人。袁崇焕“生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戌时”,“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藤县试,补弟子员”(见〔民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崇焕十四岁以后,始离东莞,“十四公车,强半在外”,此为崇焕自言。崇焕十四岁以前,生活于东莞水南,故水南流传崇焕少年时读书、生活逸事颇多。
(六)东莞多有关袁崇焕文物
阎崇年先生在《袁崇焕籍贯考》中,两处提到东莞无督师故里、故居遗迹,与事实不符。兹将文献所载,调查所得,略述于下:
1.袁督师故里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三八《古迹略》:“袁督师故里 在水南守义坊罗、邹二姓村后,旧有月楼。”
2.牌坊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三七《坊牌》载:“蓟辽柱石 在城内,为督师袁崇焕。”
3.祠堂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一八《建置略》:载东莞水南、莞城、温塘等地有袁祠四所,温塘一所今尚存。还有茶园一所,为茶山中心小学校址,1983年拆除改建新楼。
明末东莞抗清英雄张家玉《军中遗稿》中有《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诗,首句云:“司马遗忠尚有祠”。又有《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诗,有“《空留冷庙沧江上,不见犁庭铁骑归”之句。《军中遗稿》成于永历元年(1647),则东莞在明代已有袁祠了。
4.遗像 莞城袁督师祠内,原藏有袁崇焕像二帧,一正面,一侧面。正面者,有清末史馆总纂东莞人陈伯陶题“袁元素先生真像”七字。1911年,东莞人张伯帧从北京回莞拍照,制版印刷以后,凡印袁崇焕像者,均由此出。抗战间,原像及崇焕手迹多帧,沦于日本人之手。
5.“听雨”匾,“诚不可掩”额 “听雨”匾,木质,长83厘米,宽34厘米,中刻草书“听雨”二字,阴文,下署“袁崇焕”三字,有“宫保尚书”、“袁崇焕”二篆印,今藏东莞博物馆。“诚不可掩”额,在水南三界庙内,为天启七年袁崇焕“乞休”回里时所题,庙为1958年洪水所毁。
6.《重建三界庙疏文》碑 原碑立于水南三界内,碑文为袁崇焕于天启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作,碑高三尺,阔一尺五寸,文为十七行,行四十八字,正书。1958年毁。
[二]袁崇焕是广东东莞县水南村人。
(一)袁崇焕自认是东莞水南人
东莞水南三界庙,内有重建三界庙碑,碑文为袁崇焕所撰。有云:“予里崇奉三界庙”,“吾乡居俗俭而朴”,“适余请告以还,同乡父老青衿谋为一乡之善事,首以庙请”。末署:“天启七年腊月十八日钦命巡抚辽东山海等地方提督军务加从二品服俸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里人袁崇焕谨撰”〖注34〗。袁崇焕以水南为“予里”、“吾乡”,以水南父老为“同乡父老”,自称为“里人”,袁崇焕是东莞水南人是无疑的。
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有云:
余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而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竟未暇盘桓其中,殉外忘内,余罪也。去冬,余告归,方谓筑室其中,为终焉之计。未抵家,而明主促以再出。络绎道路,两旬席不暇暖,又塞上征夫矣。〖注35〗
又《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跋》云:
夫以隔四十里之名山,不能一效其(霖按:据上文,指幕客李云龙)款款。〖注36〗
若天朗气清,在水南翘首北望,罗浮诸峰,翠色映入眉睫。袁崇焕距罗浮“不下四十里”之“家”,非在东莞水南不可,绝不可能在罗浮千里之外的广西藤县白马墟。
天启七年(1627)六月,“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使其党论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崇焕以抱病为由,上疏乞休,熹宗批答云:“准其回籍调理”〖注37〗。袁崇焕回到哪里呢?从上面引述的《重建三界庙疏文》和《募修罗浮诸名胜疏》及《跋》,知崇焕回到了东莞水南(还有证据,详见下文),可知袁崇焕的“籍”在东莞。袁崇焕在奏疏中,提到“籍”、“里”的,有多处:
前月二十二日接家报,臣父子鹏于七月初五日疾殁于里门。……伏乞皇上察乌鸟至情,容臣回籍终制。(《初乞终制疏》)
皇上留一死臣以在边而不得用,何如放一生臣以还里不用,而后日仍用之。……伏乞皇上孝思遐布,恩恤臣私,容臣回籍守制。(《再乞守制疏》)
伏望皇上孝治天下,仁及南荒,下部议覆,姑准臣给假回籍。(《三乞给假疏》)
皇上既留臣身,则当用臣言,如以为迂而无当,不如及今允臣回籍守制。(《遵旨回任兼陈时事疏》)
上面既证明袁崇焕之“籍”、“里”是东莞水南,则此四疏之“籍”、“里”,必指东莞水南而言。
袁子鹏“殁于里门”,则死于东莞。袁子鹏以子贵,封副使,累赠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御史,崇祯又准给祭葬,其墓必具规模。今广西平南丹竹区白沙村中袁子鹏墓,仅一普通小墓,距民居不及百米,并无墓道、石牛石马等遗物痕迹,说袁子鹏原葬于此,很难令人相信。
(二)袁崇焕的同僚、下属、好友,都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崇祯元年二月,起用袁崇焕于东莞,同榜进士翰林院编修陈子壮与梁国栋、黎密、区怀年、邝露等十九人在广州举行盛大的饯别会。会上,各人赋诗赠别,番禺画家赵焞夫即席绘成“饯别图”,各将所赋诗亲笔题上。黎密有句云:“罗浮春色动征轮,壮岁功名日转新。”区怀年诗云:“仙人窟宅自罗浮,入世还推第一流。”均点明崇焕家在“罗浮”。“罗浮”,非实指,罗浮山紧邻东莞,诗人往往借指东莞〖注38〗。
屈大均《王予安先生哀辞》有云:庚子(顺治十七年,1660)之冬,予谒禹陵于会稽,有王予安先生者,延予馆其家,(略)先生谓予曰:“子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略)
屈大均,广东番禺人,则王予安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人了。崇焕乡贯,在广东,只有东莞一说,非如广西有藤县、平南之争也。王予安,即王舋,浙江绍兴人,袁崇焕重要幕宾。崇焕斩毛文龙,王舋同行,并参其谋〖注39〗,岂有不知崇焕乡贯之进理。
余大成,崇祯二年(1629)为兵部职司郎中,袁崇焕下诏狱,大成上书论救,曾作《剖肝录》,详叙袁崇焕冤情,《剖肝录》内说:“督师部下辽将乡人谢尚政谋揭主将督师。”谢尚政,字允仁,东莞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解元。〖注40〗是袁崇焕出关时在东莞所结的死士,袁崇焕麾下为都督同知。余大成说尚政为崇焕乡人,自然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了。崇祯八年(1635),大成谪戍广东电白,“特登罗浮,取道东莞,以吊督师,慷慨呜咽,不能仰视”。〖注41〗余大成之所以绕道东莞吊祭督师,因为他知道袁崇焕是东莞人的缘故。
(三)明末清初人的记述
在方志中,记述袁崇焕事迹最早的,是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的《东莞县志》,其时崇焕被杀不久,不敢为崇焕立传,但记崇焕事迹颇多,如:
万历三十四年 袁崇焕 诗 寄广西藤县学中式。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庄际昌榜 袁崇焕字元素。(卷三《学校》)
(天启)六年春正月,奴酋倾国入寇,薄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大破之,老奴寻死。寻升兵部侍郎,荫一子锦衣卫千户。(卷二《政治》)
他如记崇祯二年诏起袁崇焕于东莞,记崇祯三年八月十五杀崇焕等尚多。在县志中记其中式,记其事迹,〔崇祯〕《东莞县志》作者认为袁崇焕是东莞人。
张岱《石匮书后集》卷一一《袁崇焕列传》: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
明遗民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卷上:熹宗时,(孙承宗)即督师辽东,以东莞袁崇焕监军,数立边功。
崇祯间进士林时对《荷插丛谈》卷三“款不终”条:袁崇焕,字自如,广东东莞人。
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东莞人尹源进《爱日楼集·袁尔辉传》云:袁尔辉,石碣(与水南紧邻)人。(略)以功授守备。(略)所居于袁崇焕乡近,闻崇焕死,拊髀叹喟,亟以老母告归。
与屈大均同年生的东莞石碣人刘启祖《袁督师歌》小序说:“督师名崇焕,邑人。”
康熙十一年成书的《重修曹溪通志》卷九袁崇焕《参六祖》诗题下注云:“袁崇焕,东莞人,兵部尚书。”
〔康熙〕《广东通志》卷一六《人物》上《袁崇焕传》云:“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人物·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水南人。”
明末清初,时代接近,上引诸书,其作者或及见崇焕,所言当可为信。
(四)官方史书记述
《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一三:“(王在晋、王象乾)又请筑重关于八里铺,设守兵四万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原注:字元素,东莞人)以为非策。”
《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一七○:“(乾隆四十七所十二月丙寅)谕军机大臣等:昨披《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着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二书虽成书较后,但为史馆所修,有大量档案资料可资参阅,尤其是《高宗实录》一条,是为袁崇焕“平反”,访查后代,袁崇焕为何方人氏,必须查明。明年五月,当广东巡抚尚安查出崇焕五世孙袁炳尚未出仕,覆奏之时,高宗又下“圣谕”,要尚安继续查清袁炳人品、学历,以便任用〖注42〗。说“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必须是慎重的。
(五)袁崇焕出生于东莞水南村
袁氏自宋元以来,为东莞巨族,分布于东莞茶园、温塘、桑园、石碣一带,袁崇焕祖世祥、父子鹏,东莞水南人。袁崇焕“生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戌时”,“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藤县试,补弟子员”(见〔民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崇焕十四岁以后,始离东莞,“十四公车,强半在外”,此为崇焕自言。崇焕十四岁以前,生活于东莞水南,故水南流传崇焕少年时读书、生活逸事颇多。
(六)东莞多有关袁崇焕文物
阎崇年先生在《袁崇焕籍贯考》中,两处提到东莞无督师故里、故居遗迹,与事实不符。兹将文献所载,调查所得,略述于下:
1.袁督师故里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三八《古迹略》:“袁督师故里 在水南守义坊罗、邹二姓村后,旧有月楼。”
2.牌坊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三七《坊牌》载:“蓟辽柱石 在城内,为督师袁崇焕。”
3.祠堂 〔民 国〕《东莞县志》卷一八《建置略》:载东莞水南、莞城、温塘等地有袁祠四所,温塘一所今尚存。还有茶园一所,为茶山中心小学校址,1983年拆除改建新楼。
明末东莞抗清英雄张家玉《军中遗稿》中有《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诗,首句云:“司马遗忠尚有祠”。又有《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诗,有“《空留冷庙沧江上,不见犁庭铁骑归”之句。《军中遗稿》成于永历元年(1647),则东莞在明代已有袁祠了。
4.遗像 莞城袁督师祠内,原藏有袁崇焕像二帧,一正面,一侧面。正面者,有清末史馆总纂东莞人陈伯陶题“袁元素先生真像”七字。1911年,东莞人张伯帧从北京回莞拍照,制版印刷以后,凡印袁崇焕像者,均由此出。抗战间,原像及崇焕手迹多帧,沦于日本人之手。
5.“听雨”匾,“诚不可掩”额 “听雨”匾,木质,长83厘米,宽34厘米,中刻草书“听雨”二字,阴文,下署“袁崇焕”三字,有“宫保尚书”、“袁崇焕”二篆印,今藏东莞博物馆。“诚不可掩”额,在水南三界庙内,为天启七年袁崇焕“乞休”回里时所题,庙为1958年洪水所毁。
6.《重建三界庙疏文》碑 原碑立于水南三界内,碑文为袁崇焕于天启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作,碑高三尺,阔一尺五寸,文为十七行,行四十八字,正书。1958年毁。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2-20 13:31
标题:
(七)袁崇焕与东莞的亲密关系...
(七)袁崇焕与东莞的亲密关系
1.天启七年冬,袁崇焕回东莞
天启七年(1627)六月,袁崇焕“乞休”南归,崇焕归到哪里?东莞。证据有四:
第一,袁崇焕《重修三界庙疏文》中说:“予请告以还”,“还”到崇焕自称“予里”、“吾乡”的水南。
第二、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中说:“去冬,余告归。”“归”到距罗浮“不下四十里”的水南。
第三,崇祯元年(1628)春,陈子壮等人羊城饯别,黎密、区怀年的饯别诗句,都可以证明袁崇焕从东莞出发北上(原文俱见前引)。
第四,水南人陈杓,有《朔夜与袁大司马话别》诗,云:
绿浓溪上淡春烟,曲奏霓裳夜正怜。
共信筵芳须待月,应知交态自忘年。
人堪惜别花边语,谁结征来醉后缘?
万里胡尘他日扫,一天晴色凯歌还。〖注43〗
这位不出里门的布衣陈杓,只有在自己的家乡,才能与“袁大司马话别”。
如果袁崇焕一家,像藤县《袁氏家谱》、袁子鹏墓碑所说,在正德元年或嘉靖初年已迁居藤县,到天启七年,已有121年或105年,袁崇焕怎么会有这样浓重的乡情,在离家七、八年之后仅有一次南回的宝贵时间里,却跑到一个人也不认识的东莞水南呢?
2.袁崇焕有妹嫁水南紧邻的唐洪村人唐庸行
东莞县石碣区唐洪村农民唐文基藏有祖传“明诰赠昭武将军半愚翁唐老先生五代图”一中堂立轴,图画唐文基十七世祖至二十一世祖五代人像,图首有赞语云:
猗欤列祖,诗礼家风。肇其创绪,惟此半翁。贻谋尽善,奕叶由隆。多文令嗣,武略兼通。鹰扬三宴,高捷南宫。初受守备,平报黎戎。擢任都阃,紫诰貤封。庆流庸祖,天授神童。少游泮水,学足三冬。诗文冠世,名著粤东。慕翁之至,督师袁公,爱妹贤淑,特配于翁。(下略。黑点为笔者所加)〔黑暗武器按:因文字下面的黑点(着重号)有可能在论坛上无法显示出来,现加以指明,加黑点的文字为“庸祖”、“粤东”、“督师袁公”、“爱妹”、“特配于翁”〕末署“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前癸酉科经元候选知县年家姻晚生袁秀峦顿首拜识”。袁秀峦,字叠峰,乾隆十八年(1753)解元,二十六年进士。赞语中之“庸祖”,据像下说明,为唐庸行,其父,乃“擢任都阃”的唐如熊。如熊,万历二十五年(1597)武举,任两广旗鼓守备、都司佥书。
唐洪村皆唐姓,自明初居于此,唐文基历代居唐洪,从未迁徙,如果袁崇焕其祖于正德元年或嘉靖初年已居藤县白马墟,崇焕又何能“慕”“名著粤东”的唐庸行,“特配”以“爱妹”呢?
3.袁崇焕部下多东莞人或东莞以外的广东人
袁崇焕在辽作战时,其幕宾、部将,很多是东莞人或东莞以外的广东人,可考者,计有:
韩润昌 东莞人,崇焕的爱将,为都司,崇祯赐崇焕的尚方剑,是韩润昌带领的。崇祯召对崇焕于平台,只有祖大寿、吴三桂,及韩润昌跟随。崇焕下诏狱,润昌自投于狱,崇焕被磔,润昌谪戍陕西镇番卫。明亡,返里为僧。〖注44〗
袁玉佩 东莞温塘人,崇焕族叔。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广西平乐推官。天启二年(1622),带领崇焕在东莞所结的死士赴辽东。〖注45〗
林翔凤 东莞茶园人。万历十六年武举,又中万历三十一年文举。隶崇焕任督粮推官。袁崇焕《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所谓“臣之至戚,慷慨知兵”者,即林翔凤。〖注46〗
谢尚政 见前。
谢尚傅 东莞人。崇祯三年(1630)五月收复遵化,谢尚傅立功为多。〖注47〗
原抱奇 东莞茶园人。与谢尚政、洪安澜、毛胤昌等为崇焕在东莞所结的死士。崇焕入狱,原抱奇落井下石,劾袁崇焕怀有异心。崇焕被杀,抱奇又劾韩爌主欤通敌。〖注48〗
黄又光 东莞人。万历三十年(1602)武举。隶崇焕为辽东宁前道参谋守备。〖注49〗
叶向日 东莞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天启七年会选,袁崇焕任为守备。〖注50〗
梁稷 字非馨,番禺人。为袁崇焕幕宾,天启七年,随崇焕南回,羊城饯别会上,梁稷与焉,赋五律三首。弘光朝,梁稷为主事,邝露任中书,同上疏白崇焕冤。〖注51〗
李云龙 字烟客,番禺人,崇焕幕宾。崇焕“乞休”与梁稷、邓桢一同南回。崇焕再起,与邓桢等随之辽东,未几回粤,后削发为僧,名二严。〖注52〗
邓桢 字伯乔,广东人(未详县籍),袁崇焕幕宾,陈子壮饯别袁崇焕于广州,邓桢在座,赋七言排律一首,后与李云龙一同返粤。〖注53〗
邝湛之 番禺人,邝露从兄,为袁崇焕部将,战死辽东。〖注54〗
4.东莞多怀念袁崇焕的诗
袁崇焕生前,水南陈杓有《朔夜与袁大司马话别》诗,陈学壮有《寄自如袁大司马》七律。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袁崇焕被“平反”以前,东莞人怀念袁崇焕的诗,今天能见到的,计有:明张家玉《燕市吊袁督师》、《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谒大司马自翁袁老先生遗祠怆然有感》〖注55〗,明陈炅有《挽袁自如大司马》(二首),清刘祖启有《袁督师歌》,李奇有《挽督师袁自如先生》(二首),郑绅儒有《谒大司马袁公祠》,郑彦有《谒袁大司马遗像》。〖注56〗在这段时间里,藤县、平南二县人怀念袁崇焕的,没有一诗一文。在乾隆四十七年以后,东莞人怀念袁崇焕的诗更不用枚举了。
本来,一个人与某地、某地之人的关系如何,不是证实其人乡贯的依据。但袁崇焕乡贯既有藤县、平南、东莞三说,袁崇焕与这三地、三地之人的亲疏,不是可以作为旁证的材料吗?
袁崇焕自述,其同僚、好友、部下所言,多种文物,文献的记载,及袁崇焕与东莞的亲密关系,完全可以证明《明史·袁崇焕传》说袁崇焕是东莞人是信而有徵的。
〔注释〕
1、《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阎崇年《袁崇焕籍贯考》。
2、据我所知,有:《横戈原不为封侯》(1980年9月18日《广西日报》)、《论明代保卫北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北京史论文集》)、《袁崇焕其人及其故里》(1981年第一期《紫藤》)、《袁崇焕故里访古》(香港1981年5月27日《文汇报》)、《功盖寰宇、浩气长存——论明兵部尚书袁崇焕》(1981年第1辑《藤州史话》)、《袁崇焕籍贯查证》(《广西历史人物传》1981年第1辑)、《袁崇焕籍贯考》(《历史研究》1982年第1期)、《袁崇焕的籍贯和遗址》(1984年6月12日《羊城晚报》)。
3、同注1。
4、同注1。
5、此据《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所载。“□祖”,当“□”处,原碑角破缺,1984年6月,笔者目验如是,1981年藤县宣传部卢围先生《袁崇焕籍贯查证》引文如是,阎崇年先生在《袁崇焕籍贯考》中引作“世祖”,实无根据。
6、据《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袁崇焕籍贯查证》引。
7、同上。
8、原文见《岭南遗书》第五集《袁督师事迹》、张伯桢《袁督师遗集》卷一、张次溪《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一。
9、《袁崇焕资料集录》下册所载袁骥绍家藏《袁氏家谱》。
10、同上。
11、同注8。
12、同注9、10。
13、见《岭南遗书》第五集《袁督师事迹》。
14、同上。
15、见屈大均《翁山文抄》卷一○《王予安先生哀辞》。
16、见《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一。
17、〔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学校》云:“袁玉佩,授广西平乐府推官,升兵科给事中,现居家。”
18、见蔡均《东莞诗集·序》。
19、同注1。
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于明进士,多注出其人“乡贯”,说明是某地人。极是。
21、见《明史》卷七○《选举》二。
22、见1981年修订本《辞源》页2378“籍贯”条。
23、见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源集》上册《书明史稿》(一)。
24、文见光绪三十四年铅印本《藤县志》卷二三《杂录》。
25、同注1。
26、见《枣林杂俎》智集“袁崇焕”条、张次溪《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卷四引《四明公弼卢宜汇辑二续表忠记》。
27、详见《广西历史人物传》第一辑《袁崇焕籍贯查证》。
28、〔民 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
29、《明史·袁崇焕传》。
30、〔雍正〕《东莞县志·袁崇焕传》。
31、同注1。
32、同注6、7
33、见《藤州史话》第三辑,又见《袁崇焕资料集录》下册。
34、原碑毁于1958年,碑文见〔民 国〕《东莞县志》卷九三《金石略》(五)。
35、全文见《岭南遗书》本《袁督师事迹》。
37、见张次溪《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载袁崇焕《天启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乞休疏》。
38、永历元年(1647)东莞张家玉起兵抗清于东莞到滘乡,邝露《邝海雪堂集》卷五《二臣咏》自注云:“王师败绩,粤东又陷,公(指张家玉)遂倡义罗浮,”“罗浮”借指东莞之证。
39、见明末李长祥《天问阁集》卷下《崇祯遗事七条》。
40、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兵防》。
41、见〔康熙〕《东莞县志》卷一二《流寓》。
42、原文见《清实录·高宗实录》卷1181乾隆四十八年五月戊申条,或见《东华续录·乾隆》卷九八乾隆四十八年五月戊申条。
43、引自《东莞诗录》卷一九。
44、见〔民 国〕《东莞县志·袁崇焕传》引《袁督师行状》。
45、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学校》及卷一二,《两朝从信录》引袁崇焕《疏》。
46、见〔雍正〕《东莞县志》卷八《选举》,又见《茶山乡志》卷一○《选举》。
47、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兵防》。
48、见〔崇祯〕《东莞县志》卷三《兵防》,又见《茶山乡志》卷一一《仕官》、袁崇焕《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余大成《剖肝录》。
49、见〔民 国〕《东莞县志》卷四六《选举表》(三)。
50、同上。
51、见《督辽饯别图诗》、明黎遂球《莲须阁集》卷四、明邝露《邝海雪堂集》卷八。
52、见《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
53、见《募修罗浮诸名胜疏跋》、《督辽饯别图诗》、汪宗衍先生《广东文物丛谈》。
54、见邝露《邝海雪堂集》卷九。
55、见张家玉《军中遗稿》。
56、分别见《东莞诗录》卷一九、卷二二、《留樨堂集》、《二州山堂诗稿》、《东莞诗录》卷三五、《存斋诗集》。
【附录】
明进士题名碑中万历己未榜所载进士之籍与其乡贯比较表
姓名——题名碑所载籍——乡贯——乡贯出处
庄际昌——福建永春——福建晋江——民 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卷五
孔贞运——应天句容——安徽建德——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一七
陈万言——浙江秀水——江苏吴江——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光绪《苏州府志》卷六○
应朝玉——浙江仁和——浙江慈溪——光绪《杭州府志》卷一○八
项梦原——浙江秀水——浙江嘉兴——光绪《嘉兴府志》卷四五
陆之祺——浙江平湖——同上——同上
陆怀玉——同上——同上——同上
董象恒——江苏〖表注1〗华亭——江苏上海——同治《上海县志》卷一五(嘉庆《松江府志》卷四五作松江人)
徐在中——浙江平湖——浙江海宁——乾隆《浙江通志》卷一四○、光绪《杭州府志》卷一○八
吴时亮——浙江乌程——浙江归安——《明进士题名碑录》
王可观——河南信阳——山西临汾——光绪《山西通志》卷一九
谢上选——贵州前卫——江苏兴化——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
陈所闻——江苏青浦——江苏松江——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
王运昌——江苏常熟——江苏江阴——《明进士题名碑录》
樊时英——浙江钱塘——江苏山阴——同上
王振奇——江西安福——江西庐陵——同上
王登庸——四川泸州——四川合江——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四
涂绍奎——江西新建——江西进贤——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六
侯恪——河南归德——河南商丘——民 国《河南通志》卷四五
刘存慧——锦衣卫——山西蔚州——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六
杨景明——河南沂州——河南光州——民 国《河南通志》卷四五
祖重烨——浙江海盐——浙江嘉兴——光绪《嘉兴府志》卷四五
刘泓——同上——同上——同上
李时馨——陕西绥德卫——安徽〖表注2〗舒城——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一七
倪文焕——江苏江都——江苏兴化——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
金之俊——浙江嘉兴——江苏吴江——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光绪《苏州府志》卷六○
胡允恭——贵州安丘——四川内江——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四
张元芳——顺天镇朔卫——顺天蓟州——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六
冯国英——浙江钱塘——浙江余姚——光绪《杭州府志》卷一○八
叶有声——江苏上海——江苏金山卫——嘉庆《松江府志》卷四五
李逢申——江苏上海——江苏青浦——同上
何应奎——安徽桐城——安徽婺源——《明进士题名碑录》
叶成章——福建同安——福建南安——民 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卷五
李吴滋——江苏太仓——江苏吴县——光绪《苏州府志》卷六○、八一
樊维城——湖北〖表注3〗黄冈——江西进贤——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六(光绪《湖北通志》卷一二七:“黄冈籍,江西进贤人。”)
段高选——云南剑川州——江西南康——《明进士题名碑录》
李景贤——陕西南郑——陕西洋县——乾隆《陕西通志》卷三○
丁乾学——顺天宛平——浙江山阴——乾隆《浙江通志》卷一四○(光绪《畿辅通志》卷三六:“原籍山阴”)
孔荣宗——河南商城——江苏句容——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
林正亨——福建福清——福建连江——民 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卷五
金秉乾——湖北江陵——江西浮梁——光绪《湖北通志》卷一二七:“江陵籍,江西浮梁人。”
万谷春——江西进贤——江西临川——《明进士题名碑录》
赵东曦——江苏上海——江苏松江——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
罗万爵——安徽芜湖——江西吉水——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六
何可及——云南剑川州——江西泰和——同上
张士良——福建平和——福建漳浦——民 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卷五
胡尚英——山东临清——安徽歙县——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一七
姚希孟——江苏长洲——江苏吴县——光绪《苏州府志》卷六○、八一
黎国俊——河南睢州——江西新淦——《明进士题名碑录》
倪启作——江苏江都——陕西咸宁——乾隆《陕西通志》卷三○(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江都籍,陕西咸宁人”)
杨世芳——锦衣卫——山西蒲州——光绪《山西通志》卷一九
仲嘉——浙江秀水——江苏吴江、浙江嘉兴——光绪《苏州府志》卷六○、光绪《嘉庆府志》卷四五
陆从谕——浙江平湖——江苏华亭——嘉庆《松江府志》卷四五
刘安行——湖北襄阳——江西泰和——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六
石三畏——河北〖表注4〗交河——山西太原——《明进士题名碑录》
王永祚——江苏昆册——江苏太仓——同上
杨廷诏——贵州思南——江西丰城——光绪《江西通志》卷二六
刘仲熹——江西庐陵——江西安福——《明进士题名碑录》
王名世——河南祥符——山西孝义——同上
钟斗——安徽当涂——江苏太平——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
李乔——江苏句容——江苏兴化——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
江邦柱——江苏长洲——安徽休宁——道光《安徽通志》卷一一七
张辇——锦衣卫——山西蒲州——光绪《山西通志》卷一九
雷跃龙——云南新兴——江苏上元——光绪《苏州府志》卷六○
吴天策——福建晋江——福建南安——民 国《福建通志·选举志》卷五
王廷泰——江苏长洲——江苏吴县——光绪《苏州府志》卷六○
汪渐磐——浙江钱塘——江苏休宁——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三
田景新——贵州朗溪——陕西蓝田——《明进士题名碑录》
徐起陆——湖北安陆护卫——湖北钟祥——光绪《湖北通志》卷一二七
苏守范——河南开封——河南鄢陵——民 国《河南通志》卷四五
韩一良——陕西澄城——山西洪洞——《明进士题名碑录》
赵恂如——广东番禺——广东顺德——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四
牛翀玄——山西高平——陕西宁州——《明进士题名碑录》
傅良选——四川雅州——河南罗山——民 国《河南通志》卷四五一
贺文明——云南左卫——江苏仪真——嘉庆《扬州府志》卷三九
范文若——江苏上海——江苏华亭——乾隆《江南通志》卷二二三
〔表注〕
1、原作“直隶”,明有两直隶,一为江苏,一为河北,按其下属府县,改为今名。下同。
2、原作“直隶”,按今舒城归属改。
3、原作“湖广”,按今名改,下同。
4、原作“直隶”,按下属府县改今名。
(原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6年第十七卷)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2-20 13:41
标题:
袁崇焕故里 王业群 ...
袁崇焕故里 王业群
袁崇焕
关于袁崇焕是何处人,史料和有关书籍的说法历来有些混乱。清雍正年的《广东通志》说他是广东东莞人,道光年的《广东通志》既说他是广东东莞人,也注明《广西志》说他是广西平南籍人。嘉庆年的《广西通志》则既说他是平南人,不同卷又提到他是平南籍东莞人。崇祯《梧州府志》和道光《浔州府志》的说法又有不同,前者谓袁为广西藤县人,后者谓平南籍东莞人。由是,关于袁崇焕故里的说法也就不同了。1942年,广西藤县于白马莲塘村建一纪念碑,正面碑文就写明为“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碑阴撰文称立碑人经考证袁为藤县人无疑。根据是旧北平大学内有历朝进士题名碑,在袁崇焕名下刻有“广西藤县人”字样,并旧白马村有袁父墓,为袁崇焕等三子立,新白马村又有崇焕住宅遗址。我读袁父墓的碑文,见上面却写着,袁家先祖是明嘉靖初年由广东东莞迁徙而来的。我见到的两种《袁氏家谱》,也都提到袁祖籍东莞,明正德元年因贸易先迁到广西梧州府苍梧县,后移居藤县。这说明,所有说法的不同,盖源于祖籍和寄籍的不分。《明史·袁崇焕传》和梁启超《袁督师传》都说袁为东莞人,应指的是祖籍。袁氏家族是后来西迁到了广西藤县。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杨本义著的《袁崇焕》,更清楚地说到袁崇焕明朝万历十二年4月28日生于东莞水南乡,少年生活在广西藤县与平南县接壤的莲塘村。梁章钜辑《三管英灵集·袁崇焕诗》中,有一首《登贤书后回东莞谒墓》,诗的首句云:“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杨本义据此推袁崇焕约3岁随家人迁往藤县。可见,现在说东莞市石碣镇的水南乡为袁崇焕故里,是不会错的。
袁崇焕故居
袁崇焕死得很惨,是受磔刑,而且是寸磔,即凌迟处死,在中国话里是所谓千刀万剐。据杨著《袁崇焕》书中描述,凌迟时,行刑之役都手提小筐,内装铁钩利刃,只等圣旨一下:剐三千六百刀,刽子手百人便应声而上。拥挤的人群中,只见一根有丫叉的木头竖在那,一个人高高站在木头后面,伸手下去拿了肝肺放在丫叉上,剐肉的人一拥而上,片刻之间,小红旗飞驰而去,将刀数报入宫中。由于袁崇焕的罪名是谋逆,百姓不知真相,行刑后还人人争食其一片肉,真正冤、惨,令人毛骨悚然。梁启超形容会审袁时的情形为“风霾昼闭,白日无光”,和关汉卿作品《窦娥冤》中描写窦娥受刑冤死时六月飞雪的悲天恸地情形是一样的。
直到清人修《明史》时,从《清太宗实录》中了解到原来是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袁崇焕一案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诸史料在论及袁崇焕冤案形成的多种原因时,都把中反间计列为直接原因。这是客观事实。但我想说的是,纵使皇太极未用反间计,难道袁崇焕就逃得了死的厄运吗?我以为不能。且不说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最后被害的结局,我们只看与袁同时卫边的将领熊廷弼结果被杀和悬首示众,便可推知袁崇焕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翻开袁崇焕遗诗,有《哭熊廷弼二首》,中间可以读到这样几个句子:“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看,这是何等悲怆的情怀,又是何等透彻的话语啊!袁崇焕悲剧的原因不在当时明朝边患,而在朝廷内部的党争,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梁启超也有悲愤云:“古未有奸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袁崇焕说到底是阉党和东林党人斗争中的牺牲品。尽管他不但有军事上的天才,且政治上也十分敏锐,早已预见到各种危险,甚至连离间的可能都想到了,辞职的意见也呈达了,却还是不能摆脱悲惨命运的结局。至于说杀毛文龙是导致袁被害的重要原因,我看也不完全如此,那只不过是罗织罪名的手段而已。不杀毛文龙,袁崇焕还是难免一死。为什么?真正的原因,就是袁崇焕自己在诗中概括的7个字:“功到雄奇即罪名”。庸君和群小对天才产生嫉恨,历朝历代如此。
东莞石碣镇袁崇焕故里,现建了袁崇焕纪念公园,内有新近修复的三界庙,庙内石碑刻有天启七年(1627)腊月十八日袁崇焕撰写的《重修三界庙疏文》。这正是宁锦大捷后,由于受阉党排斥,他告病回乡的日子。此前一年,获宁远大捷;往后隔一年(1629),是保卫京师大捷;然而当年年底袁即遭逮捕,次年被害。这前后几年,正是袁崇焕事业辉煌的时期,也是生命的尾声。三界庙后有新修复的袁督师祠,另一头是他的衣冠冢。三界庙和督师祠的一侧,用回廊连贯,廊内有一组反映袁崇焕生平主要事迹的浮雕。公园正面牌坊后,立着花岗石的袁崇焕立身戎装雕像,英武高大,正气凛然。据文字介绍,修复三界庙和袁督师祠时,其建筑之全部采用青灰色调,乃是通过求签方式确定的,我觉得这很可笑。
清人修《明史·袁崇焕传》,对那段历史的反映和对袁崇焕的评价,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传的最后一句话是:“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强敌知道,亡明非除袁崇焕不可;阉党要擅权,也视袁崇焕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昏君暗政,是宁可自毁长城的。两相夹击,袁崇焕焉有不死之理?
袁崇焕墓碑
作者:
袁振球
时间:
2007-2-8 01:51
标题:
班长,你写得非常祥细,也颇为客观,英雄已...
班长,你写得非常祥细,也颇为客观,英雄已逝,我也得站出来说两句,还英雄一个历史清白。
据本人所知道的,其实袁崇焕在广东东莞的故事是有很多的,但一般都限于他少年时期的故事,例如他的祖父去广西藤县买木材回石碣卖,被对面河的徐尚书欺负,袁崇焕如何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智斗徐尚书,最后顺利收到了钱等。正是由于他得罪了徐尚书,所以他在东莞考试是不可能考得到的,后来去了广西才能考到试。以后有许多他的故事就在广西发生,这可能是他被认为是藤县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袁崇焕在我们这里并不是没有遗迹的,大约在1980年前后吧,就有人在唐洪的田里挖到了一支金杈,这地方正是他以前的房子所在,也就是现在的袁崇焕纪念园的位置。
由于袁崇焕被害后,一般人都不敢怎么去与他扯上关系,加上一直到了乾隆时才给他平反,这过程我没计过,
想可能都有一百年了,这一百年就是好几代人了,文字留下的不多,历史也就断了。
我们从小的时候就听了好多老人讲的关于袁崇焕的故事,都是说袁崇焕是石碣水南人,而这些故事我想他们也是听他们的前辈说的。不知什么时候,我从新华字典里看到,袁崇焕竟然是广西藤县人,这应该是修书人的一种不负责任。我还听些老人说,袁崇焕在东莞时是不会功夫的,功夫是在广西才学的。
先写住这些。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