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袁斌荣:清明话袁京
[打印本页]
作者:
工正数码
时间:
2023-2-26 10:27
标题:
袁斌荣:清明话袁京
清明话袁京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谱载:袁京,讳仲誉,汝南(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年间官拜郎中,稍后升迁侍中,继为蜀郡大守。元初四年,袁京弟袁敞因遗失邓太后懿旨而遇难,袁京看透世道险恶,便弃官携孙平远避宜春,隐居城外开馆课仕,殁后葬城北袁山岭。
袁京弃官隐居不仕,历朝历代,均有文人题赞,诗词文章多见著史籍。明代,赞颂袁京诗文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
明叶涵云在《袁高士咏》中,赞袁京“抱璞完天真,俎豆崇畏垒。城廓与山川,皆从公之氏。严洲与严滩,得名亦如此。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
叶涵云将袁京与严子陵比,认为严子陵乃汉光武帝同学,是仗光武帝招牌岀名,而袁京则为一介百姓,比严子陵更值得弘扬。
江西提学钱槚认为,袁京之所以受人青睐,“则以子陵与先生故两人皆布衣也。”
为表彰袁京,明万历年间袁州数任知府为其建造高士祠、高士坊,整修袁京墓。
高士祠前后五楹,前五楹为进堂,后五楹设袁京主位,左右庑各十间,诸生肆业其中。钱槚在《修建高士祠记》中写道:“予因叹古之王侯将相,或有功地方,或生长兹土,既没而人思之,为之立祠,以识不忘。”
高士坊建于城郊北门岭上,石结构,高约十米,宽六米有余。牌坊由花岡岩条柱和青石栏板组成,建筑造型绝美,工艺精湛,文字刚劲。可惜文革期间被毁。
袁京墓位于大袁山山腰,占地面积约为五十平方米,墓道两侧原有石人石马,文革后被毁。
为保护袁京墓地不受侵扰,明崇正年间,横圹乡贤袁业泗报请袁州知府和宜春县令同意,邀请萍乡、万载、分宜及宜春县的钟炌、张承诏、严云京、彭大科、黄希宪、潘士闻、梁隹植、喻懋敬、袁继咸、袁一鳌等地方豪神,在他们的见证下,化重金买下大、小袁山及周边耕地。
需要说明的是,备价买山的袁业泗,字景源,宜春横塘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任乐清县知县,万历四十年任漳州府知府。崇祯间为南鸿胪寺少卿。致仕后专亊公益,三阳镇枫林村三孔石拱桥、状元州的三元阁便是业泗捐资兴建。
改革开放后,随着袁山公园的修建,袁京墓在宜春地区伍自尧专员的关顾下,演变为一座建于袁京墓上的“高士亭”,亭前耸立着高士石雕立像。
宜春人崇奉袁京,袁京也为宜春增添了名人效应,然而,对袁京的岀处,大众了解甚少,学者颇为关心。
袁京是否为宜春人,历史上名人学者多存质疑,就连对袁京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叶涵云也提岀“先生何许人?巍然称高士?”
宜春北门岭《世德堂袁氏族谱》载“所谓公岀于袁,殁于袁,吾袁氏之子孙聚族于袁,诚不谬也。”
《世德堂袁氏族谱》虽说是回应,但也未能自圆其说,让质疑袁京身世的仕宦难以释怀。
为考证袁京身世,上世纪末,一些文人学者成立了“宜春袁京学术研讨会”,对袁京是否为江西宜春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原宜春地委宣传部李木子部长、原宜春市党史办袁赣湘副主任对袁京身世、岀生地、历史背景作了深入的研究。李部长在《宜春古今谈》、袁副主任在《赣中日报》分别撰文,旗帜鲜明的否认了袁京是江西宜春人。
对袁京是否为宜春人,我也曾进行过探讨,原则上同意李部长、袁副主任的观点。
据《后汉书•列传35》曰:“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恒帝初(公元147年)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国亭候。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卒,谥曰康候”。此文另注曰:“风俗通曰:‘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
袁汤是袁京的次子,按此推算,袁汤生于汉明帝永平九年(67),袁京至少应生于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5O)。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袁京弟袁敞遗失邓太后懿旨自杀,即使袁京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避而远之。一个年届67岁的老人,能谈得上对仕途有兴趣吗?古往今来,年过花甲,六品小官若无特殊贡献,早已致仕,解甲归田,颐养天年了,何来弃官不仕,隐居宜春。
另据《通志》载,东汉建武年间置有两个宜春县,北边的宜春叫北宜春,归汝南侯国管辖;南宜春则为江西的宜春侯国,称呼上省去南字,直呼宜春。袁京的父亲袁安,老家在汝南汝阳,隶属汝南侯国,汝阳即为现今的河南省商水县。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汉建都洛阳,打开卫星地图,可以査询到商水距洛阳280公里,距宜春800公里。按常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东汉时期,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舍近求远,徒步千里到蛮荒之地的江西宜春来隐居,一是说不通,二是神经有点失常。
那么,流传了二千余年的袁山、袁水、袁州因袁京而得名又是怎么回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进行探讨。
回顾中国历史,从东汉末期到隋唐的几百年之间,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百姓离乡背井大量南逃。也许当时北宜春就有部分难民流落到江西各地。在这部分南迁至宜春的人群中,袁京后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唐代恕己后裔就在宜春各县市扎下了根。他们大部分聚居在宜春城北,年长月久,支繁宗衍,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袁氏部落。
尤其是隋开皇年间,袁京后裔袁瓒任宜春刺史,袁瓒兄、梁大宝中尚书仆射、左丞相袁璞,在梁灭亡时举家回归宜春,承继高士遗风,开馆课士,为宣传袁京、传播袁京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官场上迎来送往、相互阿谀奉承,社会上为袁京唱赞歌的也就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的演变,风土人情的影响,潜移默化,原本隐居在北宜春的袁京,无形中便嫁接到了江西的宜春。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各氏族部落先民无论迁徙到那里,内心都有不忘故土,追念先祖的情怀,他们会利用各种形式,弘扬祖先功德,作为袁京的后裔,为祖先歌功颂德是天经地义的亊。
明代,随着明惠帝朱允炆的恩师黄子澄、嘉靖时的当朝宰相严嵩(黄、严两位是袁氏姻亲)、成化丙戌科进士袁鲁训、万历漳州知府袁业泗、崇祯朝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袁继咸等宜春达官贵人对袁京的恭奉、神化,更使袁京的声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宜春的山、水、城、路都冠上了个“袁”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提倡师道尊严。作为授道解惑、为人师表的先生,历朝历代都能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尊重与褒奖,孔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袁京是文人,不管他隐居在那里,著书立说,开馆课仕,为当地培养人才,肯定会受到当地官民的敬仰。由此可见,扎根宜春的汝南先民,虽离乡背井,也会弘扬自已的祖先,在他们心目中,弃官不仕,甘为平民的袁京也便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久而久之,世代相传,袁京的名气便越来越大。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袁京便成了宜春的名片。
宣传、推介历史文化名人,有益社会风化,是历朝各代统治者教化今人,启迪后昆的常用手法。即使是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地方政府同样在行政决策中喜欢打名人牌,不遣余力发掘名人资源,利用名人效应,发展地方经济。明月山温汤风景名胜区袁山公园导游解说词就是最好的例子。
解说词称:袁京出身名门望族,曾做过蜀郡太守,后来看淡官场、名利,便辞官云游天下,一日云游到这两座小山脚下时,正好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一幅暮霭蒸升,炊烟袅袅的秀丽景象,心里好像顿时领悟到了许多,感觉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那也不去了。便住了下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时事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致于连皇帝都很欣赏他,三次请他入朝为官。可是一点都不为名利所动,三次都谢绝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隐士风范,他更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京去世后,就葬在大袁山半山腰,宜春百姓还建了"高士坊"、"袁高士祠"来纪念他,这两座山便叫袁山,也因此才有了后面的袁河、袁州、高士路、袁山大道…
动人心弦的解说,既推介了景点,又赞颂了乡贤,为宣传宜春、扩大宜春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之于真相如何,自不必去问,也不须去问。
袁京去逝至今已两千多年了,他的后裔遍布大江南北,这是不争的亊实。后汉书第1523页列传三十五载:风俗通曰:‘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就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无论袁京是那里人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像解说词说的那样袁京看淡官场、不为名利所动,他的这种隐士风范,为世人景仰。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